近期,2024年第32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年会在泰国曼谷举行。作为血栓与止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ISTH大会汇聚了全球数千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叶絮教授带来了一项难治性ITP患者经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
病例背景
国际ITP工作组(IWG)将难治性ITP定义为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需要治疗以减少临床严重的出血风险的疾病。成人难治性ITP约占患者总数的11%~35%[3],这类患者的治疗需求未被满足。
BTK抑制剂可通过双重作用机制增加ITP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包括减少巨噬细胞(Fcγ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以及通过影响B细胞活化减少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4,5]。有研究显示,BTK抑制剂对慢性或持续性ITP患者有效,但泽布替尼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尚未见报道[2]。
该病例报道了一例难治性ITP患者在接受小剂量泽布替尼治疗后,成功实现持续性完全缓解的治疗经过。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4岁,主诉“疲劳和深色尿”,
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HP治疗、
泽布替尼治疗结果
即使在将艾曲泊帕转换为
本病例显示,即使在多线治疗后,小剂量泽布替尼对难治性ITP患者仍有效[2]。
患者的治疗经过
专家点评
叶絮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根据ITP的发病机制,ITP的治疗主要是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减少血小板破坏、刺激血小板生成。虽然多数ITP患者通过目前的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术等得到了成功的治疗,但不能通过这些治疗方法得到持续应答的难治性ITP患者并不少见,这些患者的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呈现出高出血风险。
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新型药物BTK抑制剂为难治性ITP患者开辟了治疗新途径。BTK抑制剂在巨噬细胞Fcγ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B细胞成熟和抗体产生中至关重要,已成为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主要药物之一,在非恶性免疫性疾病ITP的治疗探索中也表现出巨大潜力,可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减少血小板破坏。
一项评估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激素耐药或复发性ITP疗效的研究显示,55%的患者获得总体应答,中位应答时间为13天,获得总体应答患者的中位血小板计数峰值为176×109/L[6]。该病例中的患者在使用泽布替尼治疗之前,接受了多线药物治疗,仍无法维持血小板在安全的水平,并且出现了激素相关并发症,脾切除后情况未明显改善,患者仍需间歇性使用大剂量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使用泽布替尼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至正常,并长期维持在100×109/L左右的相对安全的水平。总体而言,泽布替尼是ITP治疗领域值得研究及应用的药物,有望成为治疗ITP特别是难治性ITP的新疗法。
专家简介
叶絮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员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学会会员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州市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血栓与栓塞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
广东省精准应用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血液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州血液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血液病健康管理学会常务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