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变、交流、总结、再谋发展,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血液领域医生数十年坚持的习惯。虽有疫情在前,仍不能抵挡他们交流探讨的脚步。2022年11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第十届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第七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哈尔滨站”正式拉开帷幕。
10日上午的白血病·淋巴瘤专场1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和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特邀国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就白血病和淋巴瘤领域的治疗进展与突破展开深入剖析和讨论,医脉通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马军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对所有与会人员致以热烈欢迎,并表示,疫情严峻但无法阻挡学习和交流的心,非常感谢在座各位不远千里,共赴此会,也感谢各位线上血液同仁的关注和参与。本次会议邀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期待各位的精彩分享!随后,朱军教授表示,期望我们可以早日在线下相聚,很高兴本次会议为全国淋巴瘤领域学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相信在全国血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临床医生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本次会议可以取得圆满成功。
马军教授致辞
朱军教授致辞
一、上半场学术环节由马军教授和朱军教授进行主持。
马军教授和朱军教授担任主持
融会贯通,共析中国淋巴瘤大数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以《中国淋巴瘤大数据分析》为题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刘卫平教授提到,通过对淋巴瘤死亡率变化情况进行归因分析发现,规范化治疗、新药新方法的出现和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增加,我国淋巴瘤疾病负担明显下降。2021年我国ASCT使用率仍然较低,淋巴瘤首次ASCT共2443例,使用率为2.4%。随后,刘卫平教授介绍了淋巴瘤标准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和10000例代表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并指出,淋巴瘤大数据分析可准确指导各地区的规范化诊疗,有力支撑行业指南规范的修改制定,为淋巴瘤防治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探寻新靶点、推动新药研发。
刘卫平教授作精彩报告
砥志研思,详谈PTCL治疗转机
美国癌症协会Owen A. O’Connor以《Are we Finally Turning the Corner in PTCL?How Biology and New Drugs are Changing our Direction》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解。Owen教授表示,自1993年CHOP(
Owen A. O’Connor教授作精彩报告
久久为功,共赞新冠疫情下的研发不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以《新冠疫情对中国淋巴瘤新药研发的影响》展开了精彩的汇报。新冠疫情下各方仍然聚力,科研热度依旧高涨,截至2021年度,北肿新启动立项30项,在研项目达110项;2016-2022年北肿淋巴瘤科接受药品审评中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DE/FDA)核查的项目依旧处于稳步且逐步上升状态。十年间,北肿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踏入免疫治疗时代,开启原药出海时代和细胞治疗时代,临床项目增长20倍,上市新药数量增长30倍。在疫情期间紧急试用“远程监查系统”,并开始进行临床研究智能质控、智能化受试者招募、达成研究型病房方向的首发专项。疫情下,在保障既往研究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并未降低、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
宋玉琴教授作精彩报告
二、下半场学术环节由黄慧强教授和苏丽萍教授担任主持。
黄慧强教授和苏丽萍教授担任主持
紧跟前沿,盘点PTCL治疗新进展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以《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进展》为题,从PTCL分型、发病率、地域特征、预后,以及一线治疗方案选择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详细阐述。白鸥教授指出,随着新药出现,成熟T/NK细胞淋巴瘤预后虽有所提升,但仍然较差,临床仍需更有效的评估与治疗方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进行巩固治疗为初治PTCL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值得重点关注。PTCL患者应进行分层治疗,推荐CD30阳性PTCL患者采用BV治疗;年轻患者可使用CHOPE(CHOP+足叶乙甙)方案;高危患者可考虑行ASCT;滤泡辅助T细胞(TFH)/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可采用
白鸥教授作精彩报告
万象更新,深挖DLBCL相关研究新进展
瑞士南部肿瘤研究所(IOSI)贝林佐纳研究中心(CH)Franco Cavalli教授以《What's New in Aggressive Lymphomas , mainly DLBCL》为题,从
Franco Cavalli教授作精彩报告
博学笃志,探讨免疫检查点研究的突破与挑战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以《淋巴瘤免疫治疗新时代:免疫检查点研究的突破与挑战》为题从免疫失调机制、免疫治疗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报告。张会来教授通过对一系列研究进行解读,指出PD-1单抗单药治疗各淋巴瘤亚型完全缓解率仍较低,需要探索联合治疗方案。目前,免疫检查点治疗正在向前线推进,联合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表观遗传学药物、其他靶向治疗和CAR-T等新策略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研究。对于未来免疫检查点研究在淋巴瘤中应用的思考与展望,可从免疫分子新通路和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耐药机制、更多更准确的生物标志物、扩大治疗适应症,以及探索联合治疗方案等方面继续努力。
张会来教授作精彩报告
赓续绵延,盘点ADC药物治疗DLBCL新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卫教授以《创新ADC药物引领的DLBCL治疗进展》为题,从ADC药物高效杀伤肿瘤的作用机制、全球首创靶向CD79b Polatuzumab vedotin(Pola)的作用机制,以及Pola治疗DLBCL的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ADC可将单克隆抗体的靶向选择性与强效细胞毒性相结合,从而克服传统化疗疗法和靶向疗法的部分局限性。Pola集合适的靶点、稳定而定点裂解的连接子和强效的细胞毒药物于一体,基于领先的分子设计和扎实的临床探索,目前在复发难治性及初治DLBCL患者中均取得显著临床突破,且疗效不依赖于CD79b靶点表达蛋白,有望为中国患者带来新的治愈希望,值得各位学者重点关注。
徐卫教授作精彩报告
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国内外专家围绕淋巴瘤治疗的难点痛点、研究进展、未来挑战展开了热情的分享。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在淋巴瘤诊疗发展道路上,我们还需携手共进,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福祉,为血液学科建设与发展而奋斗,为共同推进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