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SCO学术年会丨PHOENIX研究中国亚组分析结果解析
2020-09-20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我国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西方患者相比,中国患者更容易出现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DLBCL。R-CHOP是中国DLBCL的一线治疗标准方案,已在初治DLBCL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全球多中心III期PHOENIX研究评估了伊布替尼+R-CHOP一线治疗non-GCB DLBCL患者的疗效,但研究未达主要研究终点。在2020 CSCO学术年会上,宋玉琴教授口头报告了PHOENIX研究中200名中国患者的亚组分析数据。现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宋玉琴.jpg

宋玉琴 教授

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秘书长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结果


➤伊布替尼+R-CHOP一线治疗中国non-GCB DLBCL患者,未能改善EFS;

➤伊布替尼+R-CHOP可显著改善年龄<60岁患者的生存结果,安全性可控;

➤在≥60岁患者中,伊布替尼+R-CHOP的毒性增加,导致更高的R-CHOP停用率和更差的疗效;

➤伊布替尼+R-CHOP有改善高BCL2/MYC双表达患者预后的趋势。


研究背景


DLBCL是中国最常见的NHL,占新诊断NHL的35%-50%。其中,与西方患者相比,non-GCB亚型在中国患者中更常见(78.2% vs 47.4%)。R-CHOP是中国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法,但用于治疗MYC/BCL2双表达或高危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PHOENIX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者希望通过在R-CHOP中加入伊布替尼来改善MYC/BCL2双表达或高危初治non-GCB DLBCL患者的预后。但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一线治疗non-GCB DLBCL患者,未改善意向治疗人群(ITT,HR 0.934)及活化B细胞样人群(ABC,HR 0.949)的无事件生存期(EFS)。而探索性分析显示,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与安慰剂+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改善了EFS(HR 0.579)、无进展生存期(PFS,HR 0.556)和总生存期(OS,HR 0.330)。


因此,朱军教授团队对PHOENIX研究中中国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生物标记物进行了分析。


研究方法


PHOENIX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包含200例中国患者,其中104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伊布替尼+R-CHOP组,96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安慰剂+R-CHOP组。伊布替尼组的1例患者没有接受治疗,因此被排除在安全性分析之外。


所有入选患者均经HANS算法免疫组化分类为non-GCB DLBCL。使用基因表达谱(GEP)回顾性分析肿瘤样本的ABC亚型。178例存在有效GEP数据的患者中,141例(79%)为ABC亚型。Non-GCB的符合率为84.3%,表明在HANS算法分类为non-GCB的患者中,84%的患者被GEP分类为ABC亚型或未分类,其余的则被归类为GCB。


11.png


12.png


研究结果


尽管中国亚组内缺乏分层,但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相似。中国亚组的平均年龄为59岁,略低于整体研究中的62岁。


入选的<60岁患者多于≥60岁患者,男性比女性更多。从诊断到随机化的中位时间约为20天。与安慰剂+R-CHOP组相比,伊布替尼+R-CHOP组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2的患者略少。两组之间的骨髓受累、肿瘤体积和修订IPI评分基本平衡。


与整体研究结果类似,研究中位时间为32.6个月时,与安慰剂+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未改善ITT人群(HR 0.829)及ABC人群(HR 0.857)的EFS。


13.png


两组的总有效率(ORR,87.5% vs 91.7%)和完全缓解(CR,66.3% vs 59.4%)率相似。两组的PFS和OS相似,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


14.png


与整体研究年龄分析结果一致,与安慰剂+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显著改善年龄<60岁患者的EFS,但对年龄≥60岁的患者无效。同时,年龄<60岁的患者使用伊布替尼+R-CHOP也有更好的PFS(HR 0.480)和OS(HR 0.426),而且在ABC人群中也观察到类似的EFS、PFS和OS的改善趋势。


15.png


对高BCL2/MYC双表达的分析显示,与安慰剂+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有改善EFS的趋势,在<60岁患者中尤为明显。但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小,这一改善趋势未达到统计意义。同样地,在PFS方面也观察到相似结果,而且在<60岁患者中达到了统计学差异。


16.png


17.png


伊布替尼+R-CHOP组中R-CHOP的暴露量少于安慰剂+R-CHOP,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年龄较大人群引起的。在≥60岁患者中,安慰剂+R-CHOP组有88.9%的患者接受了≥6个周期的R-CHOP,而在伊布替尼+R-CHOP组中只有67.3%。在<60岁患者中,两组的R-CHOP暴露量相似。


伊布替尼+R-CHOP组的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EAEs)发生率高出安慰剂+R-CHOP组15%,且在伊布替尼+R-CHOP组的≥60岁患者中比例最高(55.1%)。最常见的严重TEAEs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肺炎和肺部感染。伊布替尼+R-CHOP组因TEAEs停用R-CHOP的比例高于安慰剂+R-CHOP组(26.2% vs 15.6%),这种情况在≥60岁的患者中更为显著(36.7% vs 20%)。


18.png


结论


在中国亚组中,伊布替尼+R-CHOP并不能改善ITT或ABC人群的疗效。进一步探索性分析显示,在≥60岁患者中,伊布替尼+R-CHOP的毒性增加,导致更高的R-CHOP停用率和更差的疗效。在年龄<60岁患者中,伊布替尼+R-CHOP提高了疗效,安全性可控。在高BCL2/MYC双表达的患者中,与安慰剂+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有改善预后的趋势(尤其是针对<60岁患者)。


中国亚组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生物标记物发现与PHOENIX研究的全球整体结果一致。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