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心脏康复在整个心脏康复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门诊运动康复是门诊心脏康复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
1.运动训练的适应证:
包括慢性冠脉综合征;
2.运动训练的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包括
(2)相对禁忌证包括左主干中‑重度狭窄,室壁瘤,心室率未控制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近1周内卒中或
运动训练通常由热身阶段、运动阶段和放松阶段组成。
热身阶段通常持续5~10 min,由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组成。此阶段的运动心率多为储备心率的30%~40%且主观用力程度分级(RPE)

图1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RPE)量表评估细则
运动训练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和平衡训练,选择哪些运动形式主要取决于前期的评估结果和本次运动训练的目标。运动阶段持续时间根据运动强度而异,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运动持续时间则越短,一般有氧运动时间为10~60 min/次。
运动阶段结束后即进入放松阶段,放松阶段的目的是让身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如心率、血压和摄氧量)。低至中等强度的柔韧性练习,如静态拉伸也可以在放松阶段进行,以帮助身体平稳地进入放松的生理状态。
制定运动处方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运动训练计划。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的建议,运动训练参数的制定应遵循FITT‑VP原则,其中的英文字母分别代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运动量(volume)和进阶(progression),见下表。
表 运动处方的FITT‑VP原则

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
(1)在每次运动前后,应进行5~10 min的热身和放松训练,包括动态和静态拉伸,以及轻度或极轻度的有氧活动;
(2)有氧运动是指通过大肌群节律性收缩,持续激活机体有氧代谢系统,以实现能量消耗、心肺功能改善及代谢危险因素调控的运动形式,如有条件建议训练涵盖上肢和下肢的多个大肌肉群;
(3)应考虑的安全因素包括个体的临床状况、风险分层、运动能力、不良事件(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风险、肌肉骨骼受限因素和认知/心理障碍;
(4)心肌缺血有较多类型,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由运动训练诱发、休息后或服用
(5)如果在体能测试阶段已确定了中高危风险的阈值(如在运动测试过程中心绞痛发生的阈值、缺血性ST段压低>1 mm的阈值、

>>>直接点击阅读:心血管疾病患者门诊运动康复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疾病患者门诊运动康复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10):1099-111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