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9日至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在本届年会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陈康寅教授、刘彤教授团队的20项研究成果亮相ACC国际舞台,展示了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就其中6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下面一起来聆听ACC中国之声,感受心脏病学发展与创新魅力之光!
1. [Board 100]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OPTIMAL-MEDICAL-THERAPY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CORONARY LESIONS AT HIGH RISK FOR BLEEDING - Jiayu Wang
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且患有临界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王家裕1, 张煜坤1, 胡苏涛1, 顾天舒1, 张景昆2, 吴雪3, 刘行1, 邵娴4, 王林5,赵锦华1, 刘彤1,陈康寅1
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衰竭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肾内科
5 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研究背景
临界冠状动脉病变(borderline coronary lesions, BCL)的治疗策略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然而,对于合并高出血风险的BCL患者是否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目前尚缺乏明确循证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天津地区82家医疗机构的回顾性队列数据。纳入标准限定为高出血风险BCL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PCI干预分为PCI组与优化药物治疗组(optimal-medical-therapy, OMT)。
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1年复发性心肌梗死、BARC 3型或5型出血事件及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复合终点包含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3,208例PCI组与11,049例OMT组患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按1:1比例成功匹配3,143对病例。
校正混杂因素后,PCI组较OMT组可显著增加1年心血管死亡风险(aHR=3.64,95% CI 1.21-10.92,P<0.05),且1年出血事件(aHR=2.95,95% CI 1.14-4.18)与复发性心肌梗死(aHR=2.82,95% CI 1.56-5.08)发生率亦显著升高。两组间1年MAC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2. 随访1年心血管死亡、1年出血和1年复发性心肌梗死的亚组分析森林图
研究结论
在高出血风险的BCL患者中,PCI并未显著降低1年MACCE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与优化药物治疗相比,PCI治疗反而显著增加1年期内复发性心肌梗死、出血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
2. [Board 143]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acy of β- blocker Therap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Heart Failure - Tianshu Gu
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进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疗效差异
顾天舒1, 张煜坤1, 胡苏涛1, 张景昆2, 吴雪3, 刘行1, 邵娴4, 王林5,赵锦华1, 刘彤1,陈康寅1
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衰竭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肾内科
5 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研究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病理生理表型差异显著影响治疗决策。基于射血分数分型,β受体阻滞剂在AMI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LVEF<40%)及中间型(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LVEF 40%-49%)患者中的获益已获共识,但其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LVEF≥50%)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评估β受体阻滞剂在AMI后不同心衰表型中的疗效异质性。
研究方法
基于2010-2024年天津市多中心回顾性队列数据,纳入AMI住院期间确诊HF的患者,根据
主要终点为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再入院),次要终点涵盖1年全因死亡率、出血事件及MACE组分。
采用逆概率治疗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 IPTW)校正组间混杂,通过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评估β受体阻滞剂对MACE的影响,并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及时间分层敏感性分析。
图3.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共纳入5,557例患者,其中HFpEF组3,962例(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84.0%),HFmrEF/HFrEF组1,595例(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84.2%)。IPTW校正显示,在HFmrEF/HFrEF患者中,院内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显著降低1年MACE风险41%(ipw-HR=0.59,95%CI 0.44-0.80,P<0.001)、心源性死亡风险47%(ipw-HR=0.53,95%CI 0.34-0.82,P=0.005)及全因死亡风险43%(ipw-HR=0.57,95%CI 0.39-0.85,P=0.00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HFpEF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未观察到MACE风险改善(ipw-HR=1.03,95%CI 0.79-1.35,P=0.805)。竞争风险模型(sHR=0.64 vs 0.93)及敏感性分析(PSM HR=0.61 vs 0.97)均证实该疗效异质性(交互P值<0.001)。
表1 IPTW 前后的多变量 Cox 回归和考虑竞争风险的加权 Cox 回归分析结果
注:模型1:校正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心脏功能和心肌梗死类型;模型2:校正的模型1加合并症;模型3:校正的模型2加院内治疗
研究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对AMI后HF的临床获益具有显著表型依赖性:在HFmrEF/HFrEF患者中可降低41%的MACE风险,但对HFpEF患者无显著保护效应。这提示现行心衰管理指南中β受体阻滞剂的推荐策略需根据射血分数分型进行精准调整,HFpEF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亟待前瞻性研究探索。
3. [Board 142]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HFpEF Post-AMI - Tianshu Gu
在真实世界中,评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梗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中的疗效
顾天舒1, 张煜坤1, 胡苏涛1, 张景昆2, 吴雪3, 刘行1, 邵娴4, 王林5,赵锦华1, 刘彤1,陈康寅1
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衰竭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肾内科
5 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研究背景
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中的获益已获广泛认可,但其对HFpEF患者的预后影响仍缺乏高质量循证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评估ACEI在AMI-HFpEF这一特殊人群中的治疗价值。
研究方法
基于2010年1月-2024年3月中国天津地区82家医疗机构的回顾性队列数据,纳入发生AMI且住院期间确诊HFpEF的患者(诊断标准:LVEF≥50%且NT-proBNP≥125 pg/mL,合并典型心力衰竭症状/体征)。
主要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率与心源性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1年再发心肌梗死、卒中、BARC≥2级出血事件及血运重建。
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ACEI组与非ACEI组基线差异(匹配变量涵盖Killip分级、冠脉病变程度等23项临床参数),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治疗效果。
图4.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共纳入4,486例AMI-HFpEF患者,其中2,231例(49.7%)接受ACEI治疗。经PSM成功匹配1,281对,组间标准化均差(SMD)<0.05。校正分析显示,ACEI治疗显著降低1年全因死亡风险33%(aHR=0.67,95%CI 0.51-0.88,P=0.004)与心源性死亡风险35%(aHR=0.65,95%CI 0.47-0.90,P=0.009),但次要终点风险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年龄(≥65岁 vs <65岁,P交互=0.32)、性别(P交互=0.45)或Killip分级(Ⅱ-Ⅳ级 vs Ⅰ级,P交互=0.19),ACEI的生存获益均保持稳定。
图5. PSM 后多变量 cox 回归的森林图
图6. A:全因死亡森林图;B:心源性死亡的亚组分析森林图
研究结论
ACEI治疗可使AMI-HFpEF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且该获益在不同临床特征亚组中呈现一致性。这挑战了现行指南对ACEI在HFpEF患者中疗效的保守立场,提示需重新审视神经内分泌抑制治疗在该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其潜在机制可能与心肌纤维化调节相关,亟待基础研究深入探索。
4. [Board 73] THE IMPACT OF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ON PROGNOSI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FRAILTY - Yukun Zhang
张煜坤1, 胡苏涛1, 顾天舒1, 张景昆2, 吴雪3, 刘行1, 邵娴4, 王林5,赵锦华1, 刘彤1,陈康寅1
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衰竭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肾内科
5 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研究背景
芪参益气滴丸(QSYQ)作为具有活血止痛、益气扶正功效的中成药,其对于合并衰弱状态的AMI患者的临床获益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衰弱分层下AMI患者接受QSYQ治疗的预后改善效应。
研究方法
基于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天津地区82家医疗机构的回顾性队列数据,纳入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衰弱风险评分(Hospital Frailty Risk Score, HFRS)量化患者衰弱程度,采用1:3倾向评分匹配(PSM)平衡QSYQ组与非QSYQ组基线特征差异,并按衰弱风险水平(低度/中度/高度)进行分层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
共51,464例中-高度衰弱风险(HFRS≥5分)的AMI患者纳入分析。基线数据显示,QSYQ组(n=893)1年全因死亡率(6.27% vs 12.20%,P<0.001)与心血管死亡率(4.37% vs 8.62%,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1:3 PSM校正后,QSYQ治疗仍显著降低1年全因死亡(校正HR=0.51,95%CI 0.39-0.67,P<0.001)与心血管死亡(校正HR=0.55,95%CI 0.40-0.76,P<0.001)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亚组分析显示QSYQ在中等-高度衰弱风险患者(HR=0.49,95%CI 0.38-0.64,P<0.001)与低度衰弱风险患者(HR=0.63,95%CI 0.45-0.88,P=0.008)中均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且组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交互=0.272)。
表2 PSM 前两组 AMI 患者1年临床结局
图7. PSM 后衰弱 AMI 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 Kaplan-Meier 曲线
图8. PSM 后衰弱 AMI 患者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 Kaplan-Meier 曲线
研究结论
QSYQ可显著改善AMI患者临床预后,其生存获益在中-高度衰弱风险人群中尤为显著,提示该人群可能成为QSYQ治疗的优势亚组。
5. [Board 85] 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 INHIBITORS IMPROVE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WITH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 Xue Zhang
SGLT-2抑制剂可改善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
张雪1, 张煜坤1, 胡苏涛1, 顾天舒1, 张景昆2, 吴雪3, 刘行1, 邵娴4, 王林5,赵锦华1, 刘彤1,陈康寅1
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衰竭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肾内科
5 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研究背景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风险显著增高,且CKD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存在明确剂量-效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CKD患者常存在电解质紊乱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能影响钠-
研究方法
基于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天津地区82家医疗机构的回顾性队列数据,纳入AMI发病前确诊CK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SGLT2i治疗将患者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组间混杂因素。主要终点为1年MACCE,次要终点包括1年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再发AMI、缺血性卒中、BARC≥3级出血及心源性死亡(cardiac death, CD)。通过多变量Cox回归评估治疗效应的稳健性。
图9.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共纳入32,304例合并CKD的AMI患者,其中SGLT2i组1,619例,非SGLT2i组21,685例。经1:1 PSM成功匹配1,557对,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标准化均差<0.1)。匹配后分析显示,SGLT2i组院内心源性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58,95%CI 0.43-0.78,P<0.001),该效应在多模型校正后保持稳定(aOR=0.61,95%CI 0.45-0.83)。1年随访中,SGLT2i组累积CD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21.3%(14.0% vs 17.8%,log-rank P=0.010),多因素校正后风险降低41%(aHR=0.59,95%CI 0.52-0.68,P<0.001)。值得注意的是,亚组分析提示该获益在eGFR<30 mL/min/1.73m²患者中更为显著(P交互=0.032)。
图10. SGLT2i 与非 SGLT2i 组之间数据调整前后的差异
表3. 不同调整模型
表4. SGLT2i 和非 SGLT2i 组之间1年临床结局的比较
研究结论
SGLT2i治疗可显著降低合并CKD的AMI患者短期及长期心源性死亡风险,这种保护效应在中重度CKD患者中尤为突出,提示SGLT2i可能成为该高危人群的优选治疗方案。
6. [Board 20] A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SACUBITRIL/VALSARTA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IGH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 hongya liu
刘鸿亚1, 张煜坤1, 胡苏涛1, 顾天舒1, 张景昆2, 吴雪3, 刘行1, 邵娴4, 王林5,赵锦华1, 刘彤1,陈康寅1
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衰竭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肾内科
5 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心内科,中国天津
研究背景
尽管沙库巴曲/缬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 S/V)已被证实可改善AMI患者的临床结局,但其在合并症负荷较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4)的AMI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特征仍亟待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S/V治疗对合并症分层AMI患者预后的异质性影响。
研究方法
基于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天津地区82家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队列数据,根据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将患者分为高CCI组(≥4分)与低CCI组(<4分)。
主要终点为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AMI、急性缺血性卒中及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率。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组间基线差异(匹配变量涵盖人口学特征、临床诊断、治疗措施及HFRS评分等13项指标),并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S/V的治疗效应。
图1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共纳入52,846例PCI术后AMI患者,其中高CCI组9,196例(S/V治疗组2,942例),低CCI组43,650例(S/V治疗组13,315例)。经PSM后分别成功匹配2,535对(高CCI组)与12,101对(低CCI组),组间标准化均差均<0.1。多因素校正分析显示,S/V治疗显著降低两组患者1年MACCE风险:高CCI组aHR=0.86(95%CI 0.77-0.97,P=0.011);低CCI组aHR=0.86(95%CI 0.81-0.92,P<0.001)。值得注意的是,低CCI组S/V治疗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7%(aHR=0.73,95%CI 0.66-0.81,P<0.001),而高CCI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图12. PSM 后多变量 cox 回归的森林图
图13. PSM 后, 随访1年MACCE 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
研究结论
S/V治疗可显著降低不同合并症负荷AMI患者的MACCE风险,但对全因死亡率的改善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低CCI组患者获益更为显著。这提示临床需关注S/V治疗反应的亚组差异,高CCI人群的潜在获益机制仍需前瞻性研究验证。
专家简介
陈康寅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FESC;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市河西区人大代表;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冠心病介入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
中华老年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专委会常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
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五届人民满意好医生、天津医科大学十佳医生、“津门医学英才”等称号;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Circulation 等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
专家简介
刘彤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主任,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
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
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
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心律失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欧洲心脏学会专家会员(FESC),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杂志(Pubmed收录)主编,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京津冀基础合作专项1项,天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JACC、JAMA Inter Med、Redox Biology、Stroke、Circulation AE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100余篇,H指数33,总引用次数6342次,主编及主译专著5部,副主编副主译专著7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