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心外膜冠脉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
一、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定义、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刘巍教授介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涉及的患者人群非常广泛,包括冠心病合并
非阻塞性冠心病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与阻塞性冠心病相似,非阻塞性冠心病同样会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64%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那么,什么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的定义为: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2. CMVD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冠脉微循环系统大约占到冠脉循环系统的80%。冠脉微循环系统通过
图1 冠脉循环系统组成
图2 冠脉微循环系统
图3 冠脉微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
CMVD的发病机制包括:结构改变、功能改变和血管外机制。结构改变包括中膜胶原沉积、平滑肌细胞肥大和内膜增厚;功能改变主要包括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收缩功能增强,栓塞(
无论是糖尿病还是
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技术
刘巍教授先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概念。CFR即冠脉在最大舒张状态下与静息时的血流量的比值;冠脉舒张剂通常为腺苷或
1.无创伤性技术
负荷
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是一项较新技术。血管内注射的微小气泡,如其直径小得足够通过冠状动脉微循环时,则如同红细胞流动,滞留在血管内空间,使心肌产生无回声区,根据心肌无回声区的存在与否及其范围来评价心脏冠状动脉微循环状况。
其他无创技术还包括心肌核素显像(SPECT,PET)和
2.创伤性技术
TIMI血流即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情况。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法(CTFC)均可评估冠脉微循环。心肌显影密度分级(MBG)从心肌再灌注水平评价无复流程度,是对经典TIMI分级的细化分类及补充。
表1 TIMI血流分级
表2 心肌显影密度分级(MBG)
何奔教授提出的TIMI心肌灌注帧数(TMPFC)测量从造影剂进入心肌至排空所需的帧数,可定量评价PCI术后即刻心肌的再灌注水平。
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即冠状动脉充血状态下狭窄病变远端的压力Pd除以传导时间的倒数(1/T);计算公式为IMR=Pd•T。IMR是反映微循环阻力高低的指数,IMR值不是阻力的绝对值。
三、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
图4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的分类
1.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
治疗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
若症状持续,可给予抗心肌缺血的经典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和Ca离子拮抗剂;在此基础上可给予抗心肌缺血的其他药物,例如雷诺嗪、ACEI、
2.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需针对心外膜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微血管两个层次的病变。在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与最佳药物治疗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无大面积心肌缺血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和抗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3.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
CMVD可能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也应关注微循环障碍。
4.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冠状动脉急诊介入术后CMVD
下列情况提示存在CMVO:(1)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0-2级;(2)PCI术后TMPG 0-2级;(3)术后90分钟
诊断:(1)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解除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后,如注射腺苷或双嘧达莫后测量的CFR<2.0或冠状动脉内注射乙酰胆碱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MVO的预防和治疗:
(1)在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冠状动脉血栓负荷较重可使用血栓抽吸术;在大隐静脉桥血管介入术中可使用远端和近端保护装置,以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如临床诊断CMVO,可选用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腺苷、尼可地尔、
尼可地尔具有KATP通道开放作用,具有两方面作用:①扩张微小冠脉,增加冠脉血流;②模拟缺血预适应,保护心肌。此外,尼可地尔还有类硝酸酯作用,可扩张大冠脉,舒张容量血管,减少前负荷。多项研究证实,尼可地尔长期治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可采用缺血预适应、后适应或远隔预适应改善心肌灌注。
专题报道更新中>>>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2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