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13]房颤的卒中预防性治疗:任重道远
2013-10-0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卒中 房颤 预防

近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年会公布了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欧洲心房颤动登记研究(PREFER in AF)的最新信息。研究表明,临床实践中的卒中预防性治疗与理想情况相距尚远。


西班牙马德里Ramony Cajal大学医院的Luis Miguel Rincon博士指出,分析显示,一大部分应该抗凝的患者尚未得到抗凝治疗,但另一部分卒中风险非常低、无抗凝指征的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


德国柏林Vivantes Neukolln医学中心的Harald Darius博士在一项单独的报告中指出,同时服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大部分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他说:“我们对AF的


治疗,同时存在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抗凝治疗的不足及过度抗血小板治疗。”会议主席,乌克兰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所Alexander Parkhomenko博士补充说,“指南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存在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需要更多的教育指导工作。”


研究概述


PREFER房颤登记研究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和英国共非选择性招募房颤患者7243例,平均年龄71岁,60%为男性,平均CHA2DS2-VASc评分3.4分(4.8%为0分),平均HAS-BLED评分2.0分,70%患者有左心房扩大。


Rincon博士指出,66%的患者在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6%在服用一种新型口服抗凝剂,约11%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6.5%未接受任何治疗。“17%的患者未使用抗凝剂,因此为治疗不足”,他说。


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或无预防性治疗的患者中,左心房扩张的发生率较总研究人群低,但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更高。那些未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往往低于平均年龄,但抗血小板组未发现年龄差异。


此外,CHA2DS2-VASc评分为0的患者中,60%的患者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就接受了抗凝治疗。“仍有15%-20%的CHA2DS2-VASc评分2-8分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和一大部分0分的患者都在接受不合理的治疗”,他总结道。


Darius博士在报告中关注了服用抗凝剂的AF患者,同时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他指出,最新的ESC指南认为,如果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事件后大于1年的抗血小板治疗并未使患者获益。


华法林是一种抗凝剂,也是一种很好的抗栓剂,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华法林,就不需要1年以上的阿司匹林。在不必要时同时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使患者暴露于出血风险,且没有已证实的临床获益,”他说。


他报告说,研究中720例房颤患者在同时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94例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88%患者服用)、氯吡格雷(21%)和二者联合(3%)。与只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患者比较,联合治疗的患者平均CHA2DS2-VASc评分更高(3.8分:3.5分),平均HAS-BLED评分更高(2.8分:1.9分)。


Darius博士指出,大多数联合治疗是不合理的,均不是因为近期支架术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他报告说,96%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抗凝剂的患者没有阿司匹林应用指征;67%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没有合理的指征。


“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终身服用阿司匹林的疗效未得到证实,特别是如果事件发生于10年前。房颤患者对华法林治疗的需要大于抗血小板治疗。这里存在许多过度治疗”,他说。


他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由于干预者开始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但一般医生不知道何时停用,最终患者长期同时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需要更多的教育,指导医生哪些患者真正需要双联或三联治疗”,他总结道。


编译自:PREFER in AF: Stroke Prevention Therapy in AF Suboptimal.medscape.Sep 26, 20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