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的管阳太教授对
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发生炎性反应,导致相应的组织发生缺血或出血等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又称脑血管炎或脑动脉炎。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率较低。中年人好发,发病年龄为17-70岁,40岁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2倍,
分型
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占比例较大。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多由系统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感染、肿瘤或药物引起。
根据管腔大小,可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大血管炎中分肉芽肿型和非肉芽肿型,肉芽肿型有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和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为非特异症状,临床上很难鉴别。症状具有很高的可变性,发病从急性到慢性,病程呈现进展性或波动性。类似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早期约80%的患者出现头痛,随着病情发展,80%的患者会出现多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0%的患者发生脑卒中,30%-50%发生TIA,20%左右出现
继发性血管炎:主要是卒中的症状,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可表现出其他的临床症状,可出现类似多发性硬化的症状。
总之,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卒中既有
辅助检查
1.
可以发现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阳性,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还要检查
2.病理学检查
为金标准,取材部位非常重要,强调从非优势半球的颞极、软脑膜组织取材。急性期可以看到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出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病原体等;慢性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管壁纤维化及血管的机化闭塞,表现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稳定期可见瘢痕组织。血管炎可导致局部官腔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局部脑组织坏死。
3.影像学检查
MRI是影像学检查的首选,90-100%的患者都存在神经影像学异常,可见大脑皮层灰质和深部白质的病变。可能有缺血或出血病灶。缺血性病灶按照血管区分布,但可累及多个血管区,与年龄不相符(累计中年人和青年人),且患者缺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增强图像可见结节病变、软脑膜强化,弥散加权像可见高信号。典型的血管炎表现为增强扫描管壁强化及官腔狭窄,经过治疗后血管可出现再通(说明血管炎治疗效果好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MRA可见结节样改变。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早期探测到血管壁的炎性
治疗
1.急性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是首选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排除或控制感染后可考虑
2.慢性期:主要是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治疗,并继续给予激素。可给予强的松口服4-6周,然后在12个月连续逐渐减量,防治复发、缓解病情。每日口服环磷酰胺,持续4-6个月;可更换作用比较温和、相对安全的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tisof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rm,PACNS)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感染性、肉芽肿性中小血管炎。中青年多发,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只局限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脑实质和脑膜的中小血管,不累及其它系统。目前全球对该病的报道仅有700余例。因为PACNS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和诊断手段少且无特异性,故诊断比较困难。
PACNS表现多样,如头痛、高级皮质功能(认知、精神)障碍、神经功能缺失(偏瘫、失语、脑神经麻痹等)、癫痫发作等,部分患者隐袭起病。
MR或
诊断主要依据四点:(1)临床症状:头痛、多灶中枢神经功能障碍;(2)
治疗:给予皮质类固醇(强的松)和免疫抑制、免疫调节(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多发脑梗死,给予严格的抗凝治疗。
点击进入专题:2013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更多阅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