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及 DKA 休克是临床急症,如果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临床上我们总会有一些疑问:DKA休克是哪个类型的休克?如何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为什么要重视血钾?......今天我们就结合学习文献来讨论总结一下。
0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休克属于哪种类型?
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大量渗透性利尿
DKA 时血糖可 > 16.7 mmol/L(300 mg/dL),血糖升高 → 血浆渗透压上升 → 肾小球滤过葡萄糖超过阈值 → 葡萄糖从尿液排出。
葡萄糖在尿液中带走大量水和电解质(渗透性利尿),导致短时间内大量失水(可达 6–9 L)。
2.水分丢失途径多
- 尿液:高渗透压引起的多尿。
- 呼吸:酸中毒引起深快呼吸(Kussmaul呼吸)增加水分蒸发。
- 呕吐:酮体刺激延髓呕吐中枢,进一步丢失水与电解质。
3.血容量显著下降
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 回心血量减少 → 心排出量下降 → 组织灌注不足。
如果失水未能及时补充 → 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4.临床要点
与脓毒性休克不同,DKA 休克主要病理基础是失水失钠导致的循环量不足,并非最初的感染性血管扩张;但 DKA 患者也可能合并感染,表现出混合型休克。
02为什么需要大量补液?
1.纠正低血容量,恢复灌注
补液是 DKA 抢救的首要措施,比胰岛素更优先。
恢复血容量 → 改善肾血流量 → 促进葡萄糖和酮体的排泄。
2.稀释血糖与血酮
补液本身可稀释血浆葡萄糖浓度,使血糖在补液后即下降约 3–5 mmol/L(54–90 mg/dL),有助于缓解高渗状态。
3.纠正高渗性脱水
补液降低血浆渗透压,改善细胞脱水,减轻中枢神经症状。
【表1】DKA 失水与补液需求估算
03补液注意事项
优先恢复循环灌注成人首选 0.9% NaCl(生理盐水)快速静滴,1–1.5 L 于前 1 小时(10–15 mL/kg)。
评估心功能老年人或伴心衰的患者,需缓慢补液并严密监测尿量、血压、肺部啰音,防止液体过负荷。
根据血钠调整液体种类若血钠正常或低 → 继续 0.9% NaCl若血钠高 → 改用 0.45% NaCl
避免快速降低渗透压渗透压下降过快 → 水进入脑细胞 → 脑水肿(尤其是儿童)。一般血糖下降速率控制在 3–5 mmol/L/h(54–90 mg/dL/h)以内。
04为什么要补钾?
酸中毒时的假性高钾DKA 酸中毒 → 细胞内钾外移,导致血钾表面上正常甚至升高。实际上,患者总体钾储备已严重缺乏(因渗透性利尿、呕吐等丢失)。
胰岛素与纠酸可致低钾危象胰岛素治疗与酸中毒纠正 → 大量钾离子迅速回到细胞内 → 血钾急剧下降。若不补钾 → 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心脏停搏)。
【表2】DKA 补钾原则
注意:补钾必须有尿量(> 0.5 mL/kg/h)保障,防止高钾血症。
05DKA 治疗流程简要(前期重点)
- 快速评估:意识、循环、呼吸、血糖、血酮、电解质。
- 立即补液:首小时 1–1.5 L 0.9% NaCl。
- 监测钾:若 < 3.3 mmol/L → 先补钾再用胰岛素。
- 胰岛素治疗:血钾 ≥ 3.3 mmol/L 后,静脉推注 0.1 U/kg,然后持续静滴。
- 补液调整:根据血糖与血钠选择 0.9% 或 0.45% NaCl;血糖降至 13.9 mmol/L(250 mg/dL)以下时,改为含糖液防止低血糖。
- 寻找诱因:感染、停药、手术、急性心梗等。
06关键警示
先液体、再胰岛素:补液能改善循环与肾灌注,避免胰岛素直接导致休克加重。防脑水肿: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避免血糖与渗透压快速下降。
严密监测:血糖、血气、电解质、尿量每 1–2 小时复查。
警惕诱因:感染、胰岛素停用、应激事件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