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掌握ICU镇痛镇静流程
2025-07-18 来源:重症学习
关键词: ICU 镇痛 镇静

微信图片_20250721091001.png


在重症医学科(ICU)中,镇痛与镇静的科学管理对缓解患者痛苦、保障治疗配合、预防谵妄及促进早期康复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是依据“中国成人ICU 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临床实践流程图所整理的 ICU 镇痛镇静管理路径,希望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系统的操作参考。


一、改善舒适度的第一步:


非药物干预优先进入流程前,需优先考虑对 ICU 患者实施非药物性舒适护理措施,包括:减少噪音与光照刺激保证夜间睡眠质量促进昼夜节律恢复鼓励早期活动这些基础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体验,减少药物使用需求。


二、评估镇痛基础状态:痛觉与沟通能力决定评估工具


可交流患者:使用 NRS(Numeric Rating Scale)评分,若 NRS < 4,表明疼痛控制良好。


不可交流患者:使用行为痛苦评分(BPS)或 CPOT(临床疼痛观察工具)评估,若 BPS < 5 或 CPOT < 3,可认为疼痛控制良好。若疼痛评分高于以上阈值,应及时给予镇痛药物治疗,选择包括阿片类或非阿片类药物,并进行密切监测和半小时内再次评估。


三、评估镇静基础状态:RASS 与 SAS 评分是核心


使用RASS(Ramsay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或SAS(Sedation-Agitation Scale)进行镇静状态评估。深镇静指征包括:RASS -3至-4,或 SAS = 2;中浅镇静状态:RASS -2至+1,或 SAS 3-4。根据评估结果进入不同处理路径。


四、有深镇静指征者: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措施


对需要深镇静的患者,建议:首先实施非药物措施(如环境干预、亲情视频、肢体约束评估)。

仍需药物时,优先选择: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如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必要时可考虑苯二氮卓类(如咪达唑仑)镇静后需在30分钟内重新评估,并持续监测镇静深度,防止过深。对处于持续深镇静状态者,建议每日尝试停药,以观察是否可以浅镇静或恢复意识。


五、无深镇静指征者:避免过度用药


对于没有深镇静指征的患者,尽量避免或减少镇静药物使用。以非药物措施为主,优化护理环境,尽早促醒。


六、意识变化时:警惕谵妄,及时评估


若患者出现意识状态突然变化,需警惕谵妄的可能:建议使用CAM-ICU 评估工具或ICDS 评分系统。CAM-ICU阳性或 ICDS ≥ 4 提示可能存在谵妄。此时应:排查可逆危险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镇静过深等);避免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右美托咪定、氟哌啶醇);加强非药物干预。


七、疼痛和谵妄评估需常规进行


疼痛评估:建议每日至少两次(Q8h)评估;

谵妄评估:如意识状态改变则需立即评估


八、总结-流程关键要点


评估优先,治疗后必须再评估;镇痛优于镇静,非药物干预先行;优先使用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避免持续深镇静,尝试每日唤醒;谵妄管理以识别可逆因素为核心。通过结构化流程管理 ICU 镇痛与镇静治疗,不仅可以提升患者舒适度,还可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减少谵妄发生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