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沈琳教授团队:
索凡替尼+
高分级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HG-NEN)侵袭性强,患者预后差。既往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表明,索凡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潜在治疗价值。本研究旨在评估索凡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及IBI310在晚期3级神经内分泌瘤(G3 NETs)及神经内分泌癌(NECs)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截至2025年1月6日,研究纳入31例治疗失败、不能耐受、或拒绝接受标准治疗的HG-NEN患者,予索凡替尼(250 mg,口服,qd,Q3W)联合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d1,Q3W)及IBI310(1 mg/kg,静脉滴注,d1,Q6W)。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性。ORR和DCR基于疗效可评估集(EEAS,所有接受≥1次研究药物治疗且完成≥1次基线后肿瘤评估的患者),其他分析基于全分析集(FAS)。
结果显示,EEAS纳入24例患者,FAS纳入全部患者。患者中93.5%为NEC,90.3%患者接受过系统治疗(51.6% 1线,38.7% ≥2线)。
中位随访时间16.8个月后,中位PFS为3.8个月(95% CI:2.8-4.5),ORR为37.5%,DCR为75%,中位OS未达到。FAS和EEAS人群的12个月OS率分别为63.1%和76.6%。在既往接受≤1线治疗的15例患者中,中位PFS为4.4个月(95% CI:3.3-16.2),ORR为46.7%,DCR为80.0%;FAS和EEAS人群的12个月OS率分别为68.4%和82.5%。48.4%患者发生≥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
索凡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及IBI310在HG-NEN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和潜在疗效,且治疗线数越早,获益越显著,有望为HG-NEN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
郝继辉教授团队:
近9成R0切除,索凡替尼+
胰腺癌因其高死亡率被称为“癌中之王”,尽管外科技术持续发展,但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容乐观;近年来新辅助治疗的出现,有望缩小肿瘤体积、提高可切除性,为胰腺癌治疗带来了曙光。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以化疗为主,其中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是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之一。
2025 ASCO披露一项前瞻性、单臂、II期研究,探索了索凡替尼+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作为高风险可切除(HR-RPC)或临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截至2025年1月6日,研究入组23例未接受过全身治疗或局部放疗的HR-RPC或BRPC患者,接受索凡替尼(250 mg,口服,qd)、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 mg/m²,静脉注射,d1、8、15,Q4W)和吉西他滨(1000 mg/m²,静脉注射,d1、8、15,Q4W)治疗2-6个周期。患者若实现R0/R1切除,则接受手术。主要终点为R0切除率,次要终点包括手术切除率、降期率、病理完全缓解(pCR)率、ORR、DCR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ORR和DCR分别为56.5%和91.3%,87.0%的患者达肿瘤退缩。18例患者接受手术(77.8%行RAMP,22.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78.2%(18/23)。手术患者中,术前治疗中位周期数为2(范围:1-6),ORR为66.7%,DCR为100%。R0/R1切除率分别为88.9%和11.1%。根据CAP标准,病理完全缓解率为5.6%,中度/轻度缓解率为77.8%。新辅助治疗后CA19-9水平下降89.6%(从378.3 U/ml降至39.3 U/ml);降期效果显著,从11.1%(cT1/2)升至33.3%(ypT1/2)。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骨髓抑制(43.5%)、
综上所述,索凡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吉西他滨作为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展现出一定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该方案有望实现肿瘤退缩与降期、降低手术风险及CA19-9水平、并提高R0切除率。
戴广海教授团队:
四药协作,索凡替尼+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治疗选择有限,近年来以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精准治疗为PDAC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2023 ASCO大会与2024 ASCO GI大会发布的一项Ib/II期随机研究数据初步显示,索凡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S-1联合方案(NASCA)在转移性PDAC中疗效良好,本次ASCO大会上报告其更新结果。
该研究Ib期采用3+3剂量递增设计,以确定索凡替尼的推荐II期剂量(RP2D)。II期将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NASCA方案组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AG)组。NASCA方案每3周为一个周期,最多8个周期,无疾病进展患者继续接受索凡替尼、S-1及卡瑞利珠单抗维持治疗,对照组持续接受AG方案治疗,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不可耐受毒性、患者退出或死亡。主要终点为Ib期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索凡替尼的RP2D,以及II期ORR。
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6日,共入组96例患者(Ib期6例,II期90例)。Ib期确定索凡替尼RP2D为200 mg(6例中1例出现DLT)。II期大多数为转移性患者(NASCA组82.2% vs AG组77.8%)。NASCA组ORR为51.1%,显著高于AG组(24.4%)(OR: 3.2, 95% CI 1.3-8.2; p=0.01)。中位PFS分别为7.9个月和5.4个月(HR: 0.63, 95% CI 0.40-0.99, p=0.046),12个月OS率分别为55.5%和52.7%。亚组分析显示,NASCA组男性患者(HR: 0.56, 95% CI 0.31-1.01)、转移性疾病患者(HR: 0.57, 95% CI 0.35-0.94)及无肝转移患者(HR: 0.45, 95% CI 0.23-0.90)PFS更长。对26例NASCA组患者的基线组织样本进行多重免疫组化分析显示,部分缓解(PR)患者的M1/M2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患者(p=0.04)。基质中M1/M2细胞(p=0.039)、CD8+细胞(p=0.0024)及CD8+PD-1+细胞(p=0.0064)水平较高的患者PFS更长。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中,NASCA组最常见为白细胞减少(31.1%)、中性粒细胞减少(33.3%)及淋巴细胞减少(20.0%),在AG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6.7%、28.9%、8.9%。
研究提示,NASCA方案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PDAC患者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及有希望的疗效,和AG组相比,ORR和PFS均显著提升,但需进一步的大型III期研究验证。
石学涛教授团队:
索凡替尼+化疗+ICI开启晚期ICC一线治疗新篇章4
我国是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地区,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胆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其中,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一项开放性标签、单臂、单中心试验评估索凡替尼联合吉西他滨与
共有12例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估,其中50%(6/12)患者达到PR,50%(6/12)患者达SD,ORR为50%,DCR为100%,中位PFS为8.2个月(95% CI:1.4-12.2),中位OS尚未成熟。所有级别中最常见的TEAE为骨髓抑制(33.3%)、腹痛(27.7%)、高血压(16.6%)及
研究表明,索凡替尼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内胆管癌一线治疗中显示出初步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毒性,有望为ICC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结语
2025 ASCO大会上,索凡替尼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及胆管癌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以被总结为:索凡替尼+信迪利单抗+IB1310三联疗法有望显著改善晚期HG-NEN患者生存,且治疗线数越早获益越显著;索凡替尼+化疗新辅助治疗胰腺癌R0切除率近九成;索凡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S-1在PDAC一线治疗中ORR与PFS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索凡替尼+化疗+ICI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内胆管癌(ICC)中实现50% ORR,毒性可控。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了索凡替尼通过联合免疫与化疗在多瘤种中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协同增效潜力,未来需通过大规模III期试验进一步验证疗效与安全性,优化用药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
NP-STD-25N402-Valid Until-2027-May
本资料由和黄医药提供支持
本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而非广告宣传。本资料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