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月,陈琳,李小玉,王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麻醉科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和定向障碍。据相关报道,全麻苏醒期40%~60%患儿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生理波动,虽然这种现象是自限性的,但会对患儿术后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
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则会影响患儿术后恢复,造成各种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近几年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来降低患儿术后躁动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术前干预、麻醉诱导期与苏醒期父母陪伴模式,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护理措施,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全麻苏醒期躁动患儿的护理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为指导医护人员更有效地实施躁动患儿的护理,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1. 患儿发生EA的机制
1.1麻醉相关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EA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有学者进行为期6年的临床试验,总结出儿童术后躁动发生率与其术前焦虑状态呈正相关。Cui等研究发现长时间的手术、
1.1.1 药物因素:术中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地氟醚和七氟醚,虽然其麻醉效果良好,但会引起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后果,其中地氟醚约55%,七氟醚10%,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吸入麻醉较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更易导致EA的发生,是由于吸入性麻醉药的血液溶解度低、苏醒速度过快导致。张熙桐等临床研究指出,术后肌松药物的残留作用以及催醒药物的使用也会增加躁动的发生。
1.1.2麻醉方式:吸入麻醉具有刺激性较小、麻醉诱导苏醒迅速、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但极易引起恶心呕吐和苏醒期躁动,严重影响手术安全及护理。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不仅麻醉效能强、无
近几年全麻复合区域神经阻滞是针对术后疼痛引发EA的新方法,临床研究也证实其不仅可以规避其他麻醉方式的隐患和局限,还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麻醉风险。郑叶等研究结果也表明,全麻复合区域神经阻滞在不影响患儿苏醒的前提下,能减轻患儿术后90 min内的急性疼痛和术后30 min内的躁动程度,却不影响呼吸,显著提高了患儿苏醒期的舒适度和麻醉质量,保证了患儿围术期的安全,成为当下研究热点。
1.2手术时间与手术类型
不同外科手术,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概率不同。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腔科、耳鼻喉、乳腺、泌尿外、骨科的手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同时,手术时间过长也是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之一。张晓等在一项小儿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的研究中提出,扁桃体手术切口位于咽部,术后咽部的不适感明显,极易引起患儿苏醒期躁动。
1.3疼痛刺激
疼痛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重要因素。因术后患儿从麻醉状态中逐渐苏醒,麻醉作用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
1.4年龄因素
Locatelli等临床试验证实,青壮年和儿童更易发生EA,尤其是2~5岁的儿童。国外有研究提出,年龄是EA发生的重要因素,儿童的海马区发育尚不完全,并且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一脑渗透率与成人存在差异,致使儿童更易出现躁动。同时,由于儿童心理素质较成人差,手术会给儿童造成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1.5心理因素
小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尚未发育成熟,且对父母有严重的依赖性,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与父母分离等应激源时,就易出现焦虑与躁动。吴巧燕等采用儿童医疗恐惧调查量表对200例6~12岁学龄期患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医疗恐惧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医疗环境恐惧、人际关系恐惧、自我恐惧、医疗操作恐惧。
2.患儿发生EA的危害
2.1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当受到疼痛、陌生环境等刺激时,会诱发其恐惧无助的心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出现行为障碍。Vagnoli等研究表明,儿童在手术前表现出了紧张恐惧情绪,术后也会出现精神兴奋、淡漠、
2.2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苏醒期躁动不仅会造成导管脱落、手术切口裂开出血、意外拔管,还会导致误吸、坠床、窒息等意外发生,不仅延长住院时问、增加住院费用,更会对医院造成负面影响。患儿苏醒期的躁动不配合,还会影响生命体征的测量,影响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判断,延误治疗。
3.苏醒期护理对策
3.1术前告知
手术前1 d访视,收集患儿及父母的基本资料,评估患儿基本情况及心理状态。通过视频或宣传画向患儿及父母展示手术室环境、布局、设施、麻醉方式及流程,使其明白麻醉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对患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安抚,让患儿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准备,使其在麻醉苏醒期的不良情绪得以缓解,消除负面心理。
黄维健等提出有效的术前访视可显著降低患儿术前焦虑水平,提高麻醉诱导期患儿的合作程度,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国外有一项研究得出,术前对接受耳鼻咽喉科手术的3~8岁患儿及父母进行健康宣教,并放置一些童趣化玩具供患儿玩耍,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焦虑的发生,提高手术满意度。
3.2减少各种不良刺激
3.2.1 气管导管的护理:夏勇等研究证实,气管插管前将
3.2.2导尿管的护理:对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儿,术前清醒时行留置导尿会增加患儿的疼痛不适,而全麻插管后行留置导尿会使麻醉苏醒期躁动增加;麻醉诱导期行留置导尿,相对手术前清醒时留置尿管舒适度增加,且苏醒期躁动影响最小。术前在镇静药物使用15 min后,麻醉诱导前5 min进行留置导尿,可以配合
3.3合理用药
3.3.1 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护士在患儿入恢复室后,对患儿的疼痛程度进行持续观察与评估,遵医嘱合理给予镇痛药物;严密监测患儿使用药物后的情况并记录,为完全发挥药物疗效,可依据患儿用药后反应遵医嘱实时调整药物剂量,以保障患儿无痛舒适的状态。
3.3.2合理使用催醒药物:手术结束后等待患儿自然苏醒,尽可能不使用拮抗药物立即催醒,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可以小剂量、分次试探给药,避免一次足量的应用,造成患儿过度兴奋而引起躁动。
3.4心理护理
手术会使患儿产生心理波动,同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紊乱。当患儿进入PACU后,医护人员可采用温柔和蔼的语气与其沟通,并加入肢体的抚触,充分获得其信任,可逐渐消除紧张情绪。有研究表明,护士可通过温暖的笑容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缓解患儿的恐惧,使其安静顺利的度过围术期。
3.5躁动的护理
麻醉苏醒期躁动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并伴随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表现。躁动时肢体挣扎易导致
对于入麻醉恢复室已发生躁动的患儿,应适当约束患儿,但不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留置针并注意观察各种管道有无滑脱,必要时封闭留置针。专人守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防止误吸;若患儿无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情况进行血气分析,并防治缺氧;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及时发现有害刺激,并给予处理。
3.6优质护理服务
3.6.1 父母陪伴模式:因为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健全,他们的情绪会随外在因素而发生改变。与成年人相比,他们更害怕手术、情感缺失、处于不熟悉的地方,也更容易导致血压、心率升高和呼吸节律异常。
早在10年前就有研究显示,父母对于孩子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父母陪伴可使处于麻醉恢复期的患儿产生心理慰藉,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陌生环境刺激引发的不良反应,帮助患儿消除恐惧和紧张,从而减少躁动、出血等并发症。
王贝贝等得出总结,在父母的陪伴下患儿不再哭闹找妈妈,而是依赖母亲的怀抱,最终能够安静平稳的渡过恢复期,且父母陪伴模式促进了麻醉恢复期患儿护理服务的延伸。张丽花等研究也证实,对全麻苏醒期患儿实施父母语言唤醒较传统护士唤醒,可增加患儿安全感,使患儿快速、舒适的醒来,从而降低EA的发生。
3.6.2音乐疗法:曹艳芳研究提出,在麻醉恢复过程中,患者各个身体器官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其中最先恢复的是听觉,而音乐治疗恰恰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在麻醉苏醒期可以播放患儿熟悉的儿童歌曲,同时音量控制在40~55 dB,通过熟悉欢快的曲调让患儿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可减少对疼痛的关注度。同时音乐干预是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的方式,其花费低,并且在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3.6.3 电子娱乐设备与玩具:孩子的兴趣就是玩耍,动画片、洋娃娃和其他充满趣味的东西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能减轻儿童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目前已有试验证明,童趣化护理可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有利于减轻儿童术前焦虑、恐惧情绪,并提高其配合度。
电子娱乐设备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儿童通过接触电子娱乐软件,不再被动获得其他外部消息,具有交互性强、娱乐性强、使用方便等优势,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躁动焦虑干预方法。
4.结语
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围术期小儿的心理健康被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所重视,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儿护理模式也在临床中普遍推广。但由于麻醉护理学科起步不久,职业定位刚刚形成,相关研究较少。苏醒期躁动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如何界定工作范畴,并总结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护理标准,对患儿进行规范合理的全方位护理,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来源:胡月,陈琳,李小玉,等. 小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机制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J]. 麻醉安全与质控,2024,6(2):113-1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