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陈旭 周
对于有色人种而言,皮肤癌或许不是首要健康威胁,且人未曾使用过防晒剂。另一项研究调查了芝加哥100例非洲皮肤癌在较深的肤色中罕见,但确实存在,一旦诊断延误即裔美籍、亚洲或西班牙裔血统的志愿者对皮肤癌风险的感可致命。
到2050年,50%的美国人口将由非白人的少数种族组成。因此,有必要对医生和患者就皮肤癌和肤色关系进行教育普及,以减少由皮肤癌导致的健康威胁。
―、皮肤痛与肤色
在不同肤色人群中,皮肤癌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后存在差异。在白种人、西班牙裔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中,最常见的皮肤癌是
由于日光照射是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在有色人种的头部和颈部。而出现在慢性炎症或瘢痕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则更可能发生临床转移。
在所有种族中,黑素瘤是第三类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白种人黑素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洲裔美国人,但是美国皮肤科学会最近发表的一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患黑素瘤非洲裔美国人的5年存活率(78%)明显低于白种人(92%)。
非白种人中晚期和增生型黑素瘤的高百分比提示,加强有色皮肤中皮肤癌认识的必要性。研究还指出,在波多黎各和墨西哥的西班牙裔人中黑素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紫外线(UV)在棕色皮肤黑素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在深色皮肤中,黑素瘤发生于非日光照射部位,仍有证据显示,日光照射在黑素瘤形成中起作用。
有研究者对美国6个州(纽约、新泽西、伊利诺斯、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的注册癌症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在白种人、西班牙裔人和黑人中黑素瘤发病率与UV指数呈正相关,只有在白种人和黑人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有研究指出,居住在佛罗里达州的西班牙男性的黑素瘤发病率高于与之相对应的流行病学监测和最终结果(SEER)汇集地区的男性;非洲裔美国女性的黑素瘤发病率高于与之相对应的SEER汇集地区的女性。该研究表明,UV确实对黑素瘤的形成起作用。
二、有色皮肤人群的日光安全性防护措施和对皮肤癌风险的感知
在南佛罗里达州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他们在日光中度过相当长的时间,但他们对日光安全性防护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特别是大多数的非洲裔美国儿童和西班牙裔儿童从未使用过防晒剂,与之相对,白种人儿童使用防晒剂的概率则明显更高。
在佛罗里达州高校中,针对西班牙裔白种人和非西班牙裔白种人(WNH)中进行的一项试点调査显示,西班牙裔白人学生相较于WNH学生更容易晒黑,在过去1年中使用人工日光浴的概率是后者的2.5倍,但较少使用防晒剂/日光防护衣。
一项研究对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2187名非洲裔美国成人进行了调査,结果显示,其中62%的知。该研究对志愿者每周的日光照射和日光防护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5%的志愿者确信自己没有患皮肤癌的风险。对皮肤癌认知的不足会影响到个体的光防护行为以及个体针对可疑的皮肤病变及时寻求医疗护理的决定。
这些结果表明,在有色皮肤中,由于皮肤癌的发生与日光安全性防护措施有关,因此有必要改进对医师和患者宣传相关知识的方法。
三、肤色的多样性
肤色类型基本上由构成性肤色决定。个体间固有的颜色差异主要由皮肤内的生物色素即黑素决定。黑素是一种混合色素,包括弥漫的、无防护性的橙色的褐黑素以及有些稠密的、防护性的褐黑色真黑素。
由于种族和日光照射的不同,二者结合的比例有所差异:深色皮肤中的黑素及真黑素含量高于浅色皮肤。黑素的数量、组成及其在表皮内的分布对皮肤色素沉着的差异影响最为显著。
深色皮肤可以保护有色人群免受日光UV照射。然而,皮肤的肤色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固有日光防护功能的差异取决于黑素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肤色的均一性。皮肤的色素沉着反映遗传因素,在同一种族中,其成员的基因表达不一。尤其在混血人群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种族并不代表皮肤表型。例如,考虑到异质性、真黑素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真黑素与褐黑素的比率,在非洲裔美国人社区中存在Ⅲ~Ⅵ型的多种皮肤表型。
在芝加哥进行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皮肤表型的种族多样性。423名女性志愿者分别来自不同的种族(白种人、西班牙裔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根据色度参数L*(代表亮度)、b*(代表黄/蓝成分)以及ITA(individualtypologyangle,定义皮肤色素沉着程度的值)判断其皮肤类型。
据此,将皮肤肤色类型从极浅至黑色分为6组。结果显示:美国白种人皮肤类型属于浅色组和中间组,美国西班牙裔人皮肤类型主要是中间组和褐色组,非洲裔美国人皮肤类型分布从褐色组至黑色组。该研究证实,有色人群中也存在较浅色的皮肤表型。
由于肤色的多样性,有色人群对UV照射诱发皮肤癌的危害及其他的继发效应的固有光防护功能也存在差异。
四、有色皮肤对日晒伤的敏感性
有色皮肤不能完全避免UV损伤,尤其是日光照射引起的红斑。黑色皮肤的平均天然日光防护系数大约是13.4,浅色皮肤是3.4。红斑是UV照射过度的最常见临床症状。UVB(尤其是307nm)是诱发人体皮肤产生红斑的最有效的波段。
UVA诱导性红斑至少占日光诱导性红斑总量的15%。需要注意的是,日晒伤的发生与肤色无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不同种族的日晒伤发生率。
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相似的结果,证实尽管有色皮肤人群相较于浅肤色人群日晒伤的发生率较低,但确实会发生。该研究还显示,非西班牙裔黑人志愿者即使有严重曰晒伤的倾向,照样不太使用防晒剂。
在芝加哥进行的一项关于种族皮肤的临床调查指出人们缺乏对日晒伤与皮肤癌之间关系的认知。这项试点研究结果显示,43%的志愿者出现日晒伤的临床症状,仅有35%的人意识到有发展成为皮肤癌的风险。尽管出现日晒伤,一部分患者始终相信他们没有罹患皮肤癌的风险。
由此可见,调查中志愿者对于罹患皮肤癌风险的认知程度低于日晒伤这类生物学反应所能引发皮肤癌的风险程度。这些研究再次强调了对于肤色较深(尤其是出现过日晒伤)的人群进行皮肤癌风险和防晒剂使用的教育普及的必要性。
五、有色皮肤对UV诱导的DNA损伤的敏感性
极少数的实验数据显示,UV诱导性损伤与皮肤类型之间的关联。DNA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皮肤癌发生及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生物终点。DNA损伤能够影响许多细胞功能,并且能够引起突变和基因的不稳定。
现在已普遍认可,UVB与UVA在日光诱导性DNA损伤中均起着作用:UVB直接影响DNA,而UVA主要通过产生活性氧的间接机制发挥毒性作用。
一项基于42例体外皮肤样本的研究,关注于皮肤肤色与UV诱导的皮肤反应之间的关系。根据皮肤样本的ITA值进行分类,对其逐渐增加照射剂量进行日光模拟照射。采用免疫标记方法检测DNA损伤特征产物,即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
结果显示,所有类型的皮肤均对UV照射敏感,但是构成性肤色与CPD的形成呈负相关。DNA损伤在浅色组、中间色组和棕色组的皮肤表皮和真皮浅层中随处可见,而在褐色和黑色皮肤中仅见于基底层中。CPD形成的风险在棕色和黑色皮肤中较低,而浅色至褐色皮肤则较高。
该研究验证了另一项研究的结果,后者指出较深肤色个体皮肤内的黑素绝对数量和分布与UV诱导DNA损伤的光防护作用呈显著性负相关。
这些结果显示,所有皮肤类型均对UV照射敏感,其中浅色至褐色皮肤类型(皮肤光型Ⅰ~Ⅳ型)的DNA损伤风险较高,包括多数西班牙裔人和部分非洲裔美国人。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棕色和黑色皮肤对皮肤癌的易感性更低。
六、结论
尽管皮肤癌在较深肤色的人群中并不常见,但其风险确实存在,并能造成重大的健康威胁。患有皮肤癌的有色人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髙于白种人。缺乏对皮肤癌的了解能够影响个体使用防晒剂和遮阳物的行为。
较低的罹患皮肤癌风险的认知,会影响个体对潜在的皮肤病变及时寻求医疗护理的决定。文献报道指出,有色人群中确实存在日晒伤的临床症状。从生物学观点来看,所有皮肤类型均对UV诱导的DNA损伤敏感,肤色深浅与其对UV光的敏感度成反比。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年11月第48卷第11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