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2015-12-19 来源:医脉通

12月19日,由中国卒中学会和中国卒中学会和神经介入分会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协办的“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CINS2015)”在北京隆重召开。



嘉宾致辞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王拥军教授首先为大会致辞,王教授在致辞中说道:“12月19日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召开了‘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历史上有好几个意义重大的12月19日——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号17号’飞天探月,标志着人类开启了征服月球的行程;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中国收复香港。希望神经介入事业也像当年“阿波罗17号”登月一样,再创辉煌。”


王拥军教授致辞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马旭东处长也在开幕式上致辞,致辞中提到,这些年介入学科的发展为微创治疗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和道路,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下,神经介入学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急性缺血性疾病的取栓技术等在内的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神经介入领域的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范性也在不断加强。今天的学术年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未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学科的各位专家同仁能利用这个平台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 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旭东处长致辞


“中国神经介入卓越贡献奖”颁奖仪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神经介入卓越贡献奖”颁奖仪式,大会主席缪中荣教授上台介绍该奖项并获奖名单。缪中荣教授介绍说,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特意设立“中国神经介入卓越贡献奖”,以此向老一辈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敬意。 


缪中荣教授宣布获奖名单


获得该奖项的专家分别是:高国栋教授、焦德让教授、李宝民教授、李慎茂教授、李铁林教授、凌峰教授、马廉亭教授、沈建康教授以及吴中学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嘉宾获得的奖品非常别致——由“国宝级”工艺大师为每位专家精心制作的小型半身泥雕塑。


颁奖嘉宾与获奖嘉宾合影


大会名誉主席吴中学代表获奖嘉宾致辞,他在致辞中说道,今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神经介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波澜壮阔,精彩纷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标志着行业已经形成了海纳百川之势。我们打破了学科、地域的界限,汇聚力量,让神经介入事业迈上新的高度。吴中学教授最后说道,最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大幕才刚刚拉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吴中学教授致辞


“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NGEL)”启动仪式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NGEL)”启动仪式。


刘建民教授简单介绍了协作组的成立情况: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成立“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简称ANGEL,该协作组成立的宗旨是促进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发展。未来将通过专业的神经介入医生团体制定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持续改进模式,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互联网医疗为依托的再现实时技术指导模式,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最专业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支持、便捷的家庭监控和治疗指导意见。并以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依托,推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改进,计划招募150家中心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铸造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明天。


刘新峰教授、王拥军教授、缪中荣教授、刘建民教授、张鸿祺教授、

彭亚教授、陈康宁教授(从左至右)共同启动“ANGEL”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介入、创新、携手、共赢。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未来发展,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大会中,专家学者们还将针对接受神经介入患者的全程医疗质量监控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共同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事业发展热点话题,与时俱进,助力中国神经介入事业未来的蓬勃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