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
一、支气管镜操作麻醉方式的分类
目前气管镜术前麻醉方法主要有3种: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即所谓无痛支气管镜技术)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不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二是MAC技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即监测下的麻醉管理,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无论清醒镇静还是MAC都不是全身麻醉,患者有自主呼吸,不需要气管插管或喉罩进行
二、局部麻醉技术
早期的气管镜检查采用硬镜,其刺激性大,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软性纤维支气管镜(软镜)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气管镜检查,该项技术迅速在临床普及应用,对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巨大作用。
局部麻醉可以避免全身性麻醉药对呼吸及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保留患者必要的
当前一些新的支气管镜诊断技术,如TBNA、EBUS–TBNA、导航等技术操作较以前的常规支气管镜操作技术更为复杂、技术难度大,对患者的配合及安静程度要求更高,局部麻醉往往难于达到要求,因此局部麻醉时施加一定程度的镇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局部麻醉合并镇静用于支气管镜的操作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了。但如何应用镇静药物、是否同时加用镇痛药物以及如何应用、用药剂量的个体化、镇静深度等并不是每一个呼吸内镜医生都清楚。
三、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
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即所谓的无痛支气管镜技术,欧美国家
目前国内大多将局部麻醉+镇静、镇痛称为无痛支气管镜技术,但查阅国外文献后发现有
由此我们也会提出问题,镇痛药物在支气管镜操作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支气管镜操作需要那么强的镇静与镇痛吗?需要麻醉的那么深吗?需要MAC技术吗?我们知道MAC技术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目前大多数医院中实施无痛胃镜、肠镜及宫腔镜等还是占少数,原因是麻醉医师的缺乏,同样在目前给每个气管镜室配备麻醉医师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在欧美国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而MAC技术必须由麻醉医师实施,这就决定这种"无痛"技术只能用于少数特殊的患者。
由于气管镜操作并不会引起如胃镜、肠镜及宫腔镜那样的疼痛程度,采用类似于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的深度即可,不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清醒镇静是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中枢抑制,使患者镇静、注意力降低、
因为气管镜操作并不会引起如胃镜、肠镜及宫腔镜那样的疼痛,因此也不需要MAC,而达到清醒镇静的程度就可以了!由此笔者觉得"无痛支气管镜技术"的说法似乎不太恰当,当然最终的称谓还有待今后达到共识。
四、全身麻醉技术
早期的吸入麻醉药如氟烷、
全身麻醉需要气管插管、喉罩或硬质气管镜来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来进行,诊断性支气管镜操作一般不需要全身麻醉(特殊情况下除外,如患者极度不合作或血氧低、需要50%以上氧浓度维持血氧分压等),治疗性支气管镜操作由于刺激大、出血多,采用全身麻醉是较安全的方法。
由于全身麻醉由麻醉医师来操控进行,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此处不再赘述。
(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03): 162-163. )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