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精神科治疗的重要环节
2014-05-2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戒烟 精神科治疗


作者:Gemma Taylor, MSc, Jayne Greening, MMedSci, MMedEd, &Paul Aveyard, PhD


精神障碍患者的吸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前者寿命也较后者短8年,而最近的证据显示,这一差异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吸烟。精神科患者的戒烟动机与常人无异,因此也完全可以成功戒除。然而,在与患者见面的过程中,帮助患者戒烟可能不会成为精神科医师所关注的焦点。医生可能会感觉,自己正在夺走患者生命中的一项乐趣,而戒烟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有害影响。


有人提议,在精神卫生机构引入无烟政策将显著改善上述群体的健康水平及舒适度。然而,在非研究机构启动戒烟行动一直很困难,系统内阻碍重重,相关精神科支持也很少。


最近的一项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研究探讨了戒烟对一般人群及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者回顾了相关纵向研究,纳入了26项针对患者戒烟与否心理预后差异的研究。平均来看,这些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44岁,每天吸烟20支左右,随访时间为6个月。精神健康相关测量指标包括焦虑、抑郁、积极情感、心理生活质量及压力。


戒烟≈抗抑郁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戒烟与抑郁焦虑症状的显著改善、积极情感的增加及心理生活质量的改善相关。这一相关性在一般人群和精神障碍患者中类似,同时没有证据显示,上述发现是混杂因素的结果。


为解读上述发现,研究者将戒烟和抗抑郁治疗与症状改善的相关性进行了数值上的比较。结果显示,戒烟的效果等同甚至超过抗抑郁治疗。这一结果与先前关于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戒烟的文献综述一致,提示精神病性及抑郁症状在戒烟后不可能恶化。


这些数据由观察得来,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人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精神状况有所改善,患者才成功戒烟。研究者反驳了这一假说,因为分析所纳入的大部分研究均为临床试验数据的二次分析,在原始试验中,大家都在努力尝试戒烟;因此,这些患者精神状况的改善发生于戒烟之后。同时,该研究还纳入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而这项试验可以得到因果联系:戒烟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得到了中等程度的改善,而继续吸烟组精神症状的变化微乎其微。


神经生物学解释


生物模型也支持戒烟后精神状况改善这一观点。长期使用烟草与脑内尼古丁通路的神经适应相关,而神经适应则可能导致个体在吸完烟后不久即出现抑郁心境、激越及焦虑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戒断环路(withdrawal cycle),其特点在于可以导致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一天内发生波动,进而恶化精神状况。


人们已经发现,戒烟后3周,个体的神经学功能已恢复如常。这也与心理戒断症状于戒烟后数周内消失的报告相一致。有些吸烟者认为,吸烟可以缓解戒断症状,因而可改善精神健康水平。殊不知,正是吸烟在一开始即造成了诸多麻烦。


启示


很多患者称,吸烟帮助他们摆脱了压力及心理困扰。然而事实上,吸烟可能恶化上述问题。日常工作中,在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改善之前,戒烟计划往往不会被提上日程;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患者而言,心理问题可能将持续存在。那么,什么时候戒烟最合适?


将吸烟作为一种可治疗的慢性疾病,这种观点或许值得回顾。若将吸烟重新构建为一种慢性疾病,临床医师更容易接受,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行动中来。正如证据显示,戒烟没有确切的坏处;事实上,戒烟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治疗手段。


信源:Quitting Smoking: Therapeutic in Mental Health Treatment,Psychiatric Times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脉通精神科已开通微信平台,最新资讯病例触手可及。

 

关注方式:微信查找公众号“医脉通精神科”或“medlive-psychiatry”;PC端扫描资讯右侧二维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