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与过早死亡高度相关
2013-07-23 来源:医脉通

双相障碍的高自杀率已为世人所熟知,而一项新近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ublished online July 17, 2013)的研究则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该疾病患者的担忧。这项涉及近660万成人的瑞典全国性队列研究发现,女性和男性双相障碍患者过早死亡风险均高于无病者。


这项研究的受试者为截止至2003年1月1日在瑞典生活2年以上的3,918例女性和2,700例男性患者,年龄≥20岁,随访时间为7年。研究者评估了这些患者的共病及死亡情况。这些患者在最初2年内通过各种诊断方法确诊,并通过双相障碍维持治疗常用特异性药物应用情况确认。


来自斯坦福大学加州分校及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者称,在校正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就业及收入状况后,6,618例双相障碍成人患者中无论女性[校正后危险比(AHR),2.34]还是男性(AHR,2.03),其全因死亡率均比无病者增加1倍以上,死亡年龄分别提前9.0年和8.5年。


多种原因导致双相障碍患者过早死亡,这些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流感或肺炎、意外伤害及自杀。卒中和癌症(尤其是结肠癌)还是女性患者过早死亡的原因。自杀是双相障碍患者的特殊危险因素,与无病者相比,女性和男性患者自杀风险分别增加9倍和7倍(AHR分别为10.37 和8.09),但非自然死亡并不能完全解释预期寿命差异。


双相障碍患者最主要的死因为流感或肺炎(女性和男性患者风险分别增加2.7和3.4倍)、糖尿病(风险分别增加2.6和1.6倍)以及COPD(风险分别增加1.9和1.6倍)。


对各种疾病与过早死亡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与无病者相比,慢性疾病与双相障碍患者过早死亡的相关程度最小(AHR,2.38 vs.1.40),表明早期诊断及治疗可能降低这些患者的死亡风险。


针对双相障碍治疗药物而言,应用卡马西平利培酮或丙戊酸或单用奥氮平可使双相障碍患者死亡率中度升高;而与单独使用锂盐相比,使用阿立哌唑喹硫平拉莫三嗪可使死亡率中度下降。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的是,不使用上述药物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更高,自杀风险是用药者的2倍。


另外,研究者还利用另一个模型评估了物质使用障碍的潜在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该效应为中度。


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斯坦福大学加州分校的Casey Crump博士及其同事指出,这项研究首次利用完整的全国性人口诊断数据分析双相障碍与死亡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双相障碍患者过早死亡因素的了解,但尚不清楚这些结果对医疗体系不同的其他国家是否适用。他们还推测,在那些没有全民医疗保险覆盖的国家,双相障碍患者与其他人群在健康方面的实质性差异或许更为明显。


鉴于生活方式因素、病理生理机制、遗传因素以及某些双相障碍治疗药物等多重潜在机制导致了上述差异,Casey Crump博士等指出:“应当对双相障碍患者采取更为全面的初级预防保健措施,以降低其早期死亡风险。”


双相障碍具有高致残性,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第六位致残性最高的疾病。对个人而言,双相障碍患者一生中有19%的时间均处于不同的情绪波动中,其自杀成功率远高于一般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有10%~15%的人死于自杀;先前的研究还显示,该病与其他疾病的共病率超过70%。对社会而言,双相障碍同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美国一年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费用超过300亿美元。


相关阅读:自伤与早逝: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点击链接进入全文下载页面)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