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来说,一种新的研究型治疗药物可能会成为其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据美国血液病学会(ASH)第54届年会上发表的2项新研究表明,新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ibrutinib(Pharmacyclics公司)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可以诱导未经治疗的或复发/难治性CLL患者达到持久性缓解。
相关的研究此前也曾报道过,ibrutinib的初步研究结果在今年早些时候刚发表时,已令研究者们感到十分兴奋了。
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血液学部主任、本研究的首席作者John C. Byrd博士在此向记者表示:“ibrutinib具有彻底改变CLL治疗前景的巨大潜力。”
他解释道,BTK是由非T细胞定向造血干细胞系细胞表达的,其中主要是B细胞,BTK对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介导的细胞迁移和粘附以及TLR信号通路都具有重要作用。
绝大部分B细胞肿瘤是依赖BTK增殖和存活的,而ibrutinib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不可逆性BTK抑制剂。
Byrd博士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化学免疫治疗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年轻、一般情况较好患者尤其如此,但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老年成人患者中耐受性相对较差。同时该治疗方案还具有较高的致细胞免疫抑制和骨髓抑制的风险,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不仅如此,经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方案化学免疫治疗后,几乎所有的患者疾病都会复发,迄今为止,可诱导持久性缓解的有效治疗方案实际上尚未出现。
【第一项研究】单一药物治疗
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血液学部主任John C. Byrd博士
在第一项研究中,Byrd博士及其同事在CLL或S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对ibrutinib单药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该项大型多队列I/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未经治疗或复发/难治性患者共116例。未经治疗的患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上,复发/难治性患者此前均接受过2种及2种以上的治疗,包括嘌呤类似物治疗。高危患者定义为:联合治疗2年内复发者或具有del17p基因突变的患者。研究队列共分为5组,以评估固定剂量(420mg或840mg每日一次)ibrutinib治疗的疗效,直至患者病情出现进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上述两治疗剂量的治疗安全性,次要目的包括长期治疗的疗效评估、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等。
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未经治疗患者20.3个月,复发/难治性患者22.1个月,高危患者14.1个月。
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总体缓解率为68%,完全缓解率为10%,部分缓解率为58%。
在此前未经治疗的患者中,有96%其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达22个月,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96%。Byrd博士表示,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药物存在治疗安全性问题。
在复发/难治性患者组中,治疗缓解率为71%,完全缓解率为2%。Byrd博士表示,在该组患者中,有76%其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达22个月,而在del17p突变亚组患者中,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略短,但仍有超过50%的患者达到疾病无进展生存。本队列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85%,与其他组
患者一样,也未发现药物存在治疗安全性问题。
绝大部分不良反应事件为2级或2级以下程度,其中最常见的依次是腹泻(54%)、疲乏(29%)、上呼吸道感染(29%)、皮疹(28%)、恶心(26%)和关节疼痛(25%)。3级及3级以上的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相对较为罕见。
Byrd博士表示:“大部分副反应的程度是中度的,且会在首个治疗周期后消失。”他还补充道:“患者的血细胞减少发生率较低,复发组和未经治疗组分别低于25%和10%。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时,该比例明显增高。”
【第二项研究】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
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Jan Burger博士
在第二项试验中,来自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者们在高危CLL/SLL患者(具有del17p/TP53突变、del11q缺失或经一线化学免疫治疗后缓解期短于3年者)中,对ibrutinib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本研究首席作者Jan Burger博士表示:“对于高危CLL患者来说,ibrutinib+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活性,在部分患者中,其治疗效应令人瞩目。”
安德森癌症中心白血病部的医学副教授Burger博士表示:“与ibrutinib单药治疗相比,加入利妥昔单抗后,患者的治疗效应更快出现。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应迅速决定使用Ibrutinib单药治疗或是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
在该项II期临床研究中,Burger博士及其同事在40例高危患者中对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了评估。该治疗方案包括ibrutinib 420mg每日一次和利妥昔单抗每周一次,共4周;继而以ibrutinib每日一次+利妥昔单抗每月一次治疗,共6个月;随后行ibrutinib单药治疗。
经过中位随访期为4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中有38例持续接受治疗,疾病无进展。20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接受了早期疗效评估,其中有17例达到了部分缓解,总体缓解率为85%。另有3例患者也达到了部分缓解,但伴有持久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Burger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先前的研究一样,该治疗方案的耐受性良好,仅有13例患者出现了3、4级毒性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轻度腹泻、骨骼疼痛以及疲乏。不仅如此,21例患者接受问卷调查显示,经过3个周期治疗后,其总体健康程度得以改善,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
【同道评论】填补需求空白
ASH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血液学系主任、医学教授Armand Keating博士在会前的一个电话新闻发布会中评论道,ibrutinib对转化B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因而该研究结果的确令人十分兴奋,同时该药物还具有较低的毒性。
Keating博士表示,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也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它对于高龄患者来说仍具有相当的毒性效应,而CLL患者中大部分为老年患者,因而仍有大量患者亟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新闻发布会主持人、血液病学顾问、英国伦敦皇家马斯登NHS信托基金会CLL部主席Claire E. Dearden博士表示:“我们现在拥有了一种给药方式简便的药物,对于现有治疗手段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该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她还补充道:“令人兴奋的是,该药物还改变了CLL的治疗前景,它表明,开发无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案也存在可能性。”
两研究的部分作者与相关企业存在经济关系。
文章来源于:美国血液病学会(ASH)第54届年会。摘要187,18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