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长城计划2012:卒中二级预防任务艰巨
2012-10-24 来源:北京市卫生局
       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阳光长城计划“健心脑 筑安康”2012年度专题报告于2012年10月20~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旨在抑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北京市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在大会上,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围绕脑血管的防治策略作了题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的专题报告。

脑血管病是中国的第一大死因,防控任务很艰巨

       2008年中国的脑血管死亡率为每年136人/10万,首次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大死因,且越是贫穷的地区脑血管病的发病越靠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脑血管病是穷人的病。研究显示,全世界约85%的脑血管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两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所做的研究显示,中国脑血管死亡是北美的5倍,而先进国家已经跨过了脑血管死亡的高发阶段。王拥军教授表示,从临床特点上讲,美国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比中国整整晚10年时间,也就是说脑卒中剥夺了中国十年的劳动力。且中国脑卒中的发病以男性居多。

       北京市近五年脑血管病死亡率仍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2010年接近20亿元对家庭负担,社会负担、病人压力,医保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脑血管病的防控任务很艰巨。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策略——“ASA”三大基石

       脑血管病发病的6步台阶为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脑卒中复发。卒中复发的预防即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依从性佳,但压力较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既往有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预防的目的包括:明确脑血管病患者并进行治疗、康复,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减少有创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生存率。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要遵循分层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按照卒中复发危险度的高低将患者分层,以此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而所谓分层治疗,就是依据Essen评分表,根据患者年龄、吸烟状况,是否伴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是否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既往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病史,进行危险分层评估,该评分表是近年来评估卒中复发风险最好的一个模型,并且在我国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的临床效度验证。按照Essen评分,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可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针对不同危险分层,医生可个体化选择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对评分在2分以下的患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而对于评分在3分以上的高危患者,氯吡格雷的优势更明显,它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包括卒中在内的缺血性事件再发。

       “2008年~2009年北京天坛医院有个统计,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住院率仅有5%,这使得许多此类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王拥军教授强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或会很快发生脑梗死;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可以控制的,是临床为患者提供帮助的最佳时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脑梗死更能得到临床帮助。”

       王拥军教授指出,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他汀类药物(Statins)、降压药(Antihypertensive agent)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而抗血小板药和降压药历来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中之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