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宇 石晶明
葡萄膜炎是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葡萄膜炎症,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常累及双眼,反复发作,并可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属于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也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氧化损伤、免疫遗传等多种机制。葡萄膜炎的治疗目前主要依靠类固醇激素,对于慢性复发性或顽固性葡萄膜炎除了局部及全身使用激素外,还可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环孢素A)、细胞毒性药物(如
免疫抑制剂治疗葡萄膜炎
现在认为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除感染性葡萄膜炎外,绝大客数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当前治疗葡萄膜炎还是主要依靠
目前眼内注射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葡萄膜炎尚处于研究阶段。Baranano等发现家兔玻璃体腔注射痛力克或
免疫调节剂治疗葡萄膜炎
1.拮抗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作为早期炎症因子在葡萄膜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活化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Infliximab是一种人鼠融合的抗TNF-a单克隆抗体,通过与可溶性及膜结合型TNF-a结合,从而抑制TNF引起的炎症反应。Infliximab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已证实它对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及内源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Giganti等报告眼内注射infliximab治疗4例传统疗法无效的黄斑水肿,结果所有患者黄斑水肿并未减轻,1例出现全葡萄膜炎,另2例患者也出现玻璃体炎及全葡萄膜炎征象。Sugita等研究表明infliximab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上调CD4+T细胞表达Foxp3从而抑制全身T细胞免疫;Pulido等的研究也提示infliximab发挥作用跟全身免疫密切相关,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局部眼内注射infliximab无效。Infliximab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核病复发或加剧脱髓鞘疾病等。
2.抑制B淋巴细胞活化的生物制剂:既往大多认为葡萄膜炎免疫机制是与T细胞免疫相关。目前,人们也逐渐关注到B淋巴细胞在葡萄膜炎免疫机制中的作用。Rituximab是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鼠一人嵌合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B细胞增生活化达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且在停药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发挥控制炎症作用。Davatchi等发现rituximab对BD并发的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管炎有效,且优于细胞毒性药物。Heiligenhaus等用rituximab治疗10例对免疫抑制剂及至少一种TNF-α抑制剂无效的青少年特发性活动性关节炎伴严重葡萄膜炎患者,7例患者眼部炎症得以控制,平均有效期约7.5月,部分患者葡萄膜炎复发,再次使用rituximab仍然有效,且7例患者关节炎症状得到改善或控制。因此Davatchi认为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伴葡萄膜炎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及TNF-仪抑制剂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rituximab。
3.抑制共刺激信号传导的生物制剂: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重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与T细胞受体(TCR-CD3)之间的信号传递,第二信号是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上的配体相互作用产生,其中淋巴细胞上的CD28与抗原递呈细胞上CD80或CD86的相互作用是共刺激信号传导的关键步骤,提示可通过抑制共刺激分子来抑制共刺激信号的传导,阻断T细胞活化,进而阻止自身抗体的产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batacept是一种选择性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上CD80和CD8结合,阻断两者与细胞上的CD28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的激活。Nihal Kenawy等应用abatacept治疗2例对免疫抑制剂无效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其中一例在给予abatacept后,眼内炎症得到控制,另一例黄斑囊样水肿彻底消退,再联合少量糖皮质激素治疗,9月后两例患者眼内炎症均明显缓解。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作为当前医学热门领域。相对于重组细胞因子或受体拮抗剂的生物治疗而言,基因治疗可以避免重复给药、价格昂贵及因反复眼内注射产生的损伤等问题。
目前已证实重组IL-1Ra(IL-1受体拮抗剂)有助于抑制实验性葡萄膜炎,但尽管这类重组细胞因子具有治疗作用,但由于其半衰期短、在循环中很快代谢,还没有到达目标组织就已被清除(如血清中IL-10的半衰期仅2.3-3.7h、IL-1Ra半衰期仅15-25 min),故大多治疗方案需每日多次给药。
与重组细胞因子治疗相比,基因转载技术更有优势,它可以使局部组织持续表达治疗性细胞因子。Fang等通过腹腔注射腺病毒转载IL-10基因,观察对大鼠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治疗组大鼠眼内炎症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而血清中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研究表明病毒介导IL-10基因治疗能有效抑制眼内炎症。Trittibach等观察慢病毒转载大鼠IL-1Ra基因(Lenti.IL-1ra)和IL-10基因(Lenti.IL-10)对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endotoxin induced uveitis,EIU)动物模型炎症的抑制作用,发现各治疗组大鼠前后房炎症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房水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较对照组减轻。该研究提示,前房注射慢病毒转载免疫调节基因治疗可能是一种治疗葡萄膜炎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使前房组织持续表达转基因,使眼前节组织在炎症时高效表达免疫调节因子从而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而且避免了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抑制。
Tsai等研究了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转载IL-1Ra基因(rAAV-IL-1Ra)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他们向家兔一只眼球玻璃体腔预先注入rAAV-IL-1Ra,另一只眼球注入B-半乳糖甘酶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 rAAV-LacZ)或
尽管rAVV介导的基因治疗能有效治疗实验性葡萄膜炎,但也有缺陷。有研究发现,转基因的表达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大多数rAVV基因组在细胞内游离存在,只有少数随机整合到宿主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治疗葡萄膜炎
RNAi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其机制是双链RNA被特异的核酸酶降解,产生干扰小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这些siRNA与同源的靶RNA互补结合,特异性酶降解靶RNA,从而抑制、下调基因表达。RNAi在基因沉默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简单性,相当于靶基因(如疾病基因)的抑制剂,模拟了药物的治疗效应。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近年来RNA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发展成为基因治疗、基因结构功能研究的快速有效方法。
临床上RNAi最初用于老年湿性黄斑变性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如果RNAi技术抑制促炎性因子表达能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那么就能取代某些具有药理学毒性的药物治疗。已有研究表明RNAi具有治疗葡萄膜炎的潜力。Choi等运用大鼠模型模拟人类BD,再用RNAi技术抑制其TNF-α的表达。治疗两周后发现,TNF-α siRNA治疗组32例大鼠中18例症状得到改善(56.3%),27例infliximab组中11例有效(40.7%),25例etanercept组中7例有效( 360/0),19例不规则siRNA阴性对照组中2例症状改善(10.5%);并且TNF-d siRNA组大鼠血清中TNF-仪浓度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该研究表明,干扰RNA可以抑制大鼠BD模型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炎症反应。另外,已经证实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ICOS(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具有上调实验性自身葡萄膜炎因子的活性。Hou等发现,向大鼠玻璃体腔注射siRNA质粒干扰ICOS表达可以有效抑制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且对全身细胞免疫没有明显损害。
白细胞在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
虽然RNAi对目标序列具有高度特异性,但作为治疗方法,仍应该考虑其可能的交叉反应及非特异效应。目前还不能确定它是否会影响目标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从而引发副反应。另外,同基因治疗一样,RNAi也需要寻求合适的载体。
结语与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制剂及基因治疗等新方法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免疫抑制药物最终可能会被一些新型免疫调节剂及新型治疗方法所取代。
参考文献略。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7):765-75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