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波教授: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 GW-ICC/AHS.25
2025-11-01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辽宁省人民医院栾波教授围绕“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患者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详细汇总了CCS的定义及机制、治疗策略、抗心绞痛治疗的用药选择等。


图片


CCS定义及机制


CCS是由与冠状动脉和/或微循环慢性疾病相关的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或综合征。这些改变可引起短暂的、可逆的心肌需求与血供不匹配,导致低灌注(缺血),通常(但不总是)由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压力引起,并可能表现为心绞痛、其他胸部不适或呼吸困难,或无症状。


理想的 CCS 慢病管理应实现 “从起点回归起点” 的闭环:使患者能够无症状、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相信通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医疗资源下沉等措施将逐步实现。


图片


冠脉血管系统包括心外膜血管、心内膜下心肌内血管,这些不同结构和部位的血管各自承担着特定生理功能。冠状动脉主干和微血管的异常均可诱发CCS心肌缺血。支架植入解决了心外膜大血管的狭窄问题,但未能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问题。要恢复微血管的灌注功能,一方面需要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这正是介入治疗的价值;同时还需改善微循环本身的功能,这方面则需要依靠药物治疗。因此,强调对其进行“全方位管理”的重要性——既要解决大血管梗阻,也要改善微血管功能。


图片


CCS治疗策略


有症状的心绞痛需要治疗,而引起心绞痛的本质是心肌“供血-耗氧” 失衡。因此,抗心绞痛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缺血区域的氧气供应,减少非缺血区域的氧气消耗。


实现这种平衡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

  • 增加冠脉或侧支的血流,改善氧气供应,药物包括硝酸酯类和钙通道阻滞剂(CCB);

  • 通过血流动力学干预减少非缺血区域的耗氧量,通过降低血压和心率减轻窃血,药物包括CCB、β受体阻滞剂和伊伐布雷定

  • 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利用率,减少氧气消耗并产生更多的ATP,药物包括雷诺嗪和曲美他嗪等。


图片


抗心绞痛治疗的用药选择


目前无论是欧洲指南还是国内指南,均强调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合并症、既往用药史、药物耐受性等制定强化药物治疗方案。需注意的是,在治疗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医生需掌握“做减法”的重要性。


图片


(一)β受体阻滞剂


作用


1.心肌梗死急性期:缩小心梗面积,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降低急性期病死率(疗效肯定)。


2.CCS(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减少心绞痛发作与不良心血管事件,为初始治疗药物(无禁忌证时),尤其适用于伴高血压、既往心梗史、左心室功能不全者。


3.CCS 合并心衰患者(缺血性心肌病 +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缓解心绞痛,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


用药原则


1.药物选择:优先β₁选择性、无内在拟交感活性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2.剂量调整:

  • 起始: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 目标:静息心率控制在55 - 60次/分(未合并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

  • 维持:达目标心率后长期使用,选择可24h抗心肌缺血的剂型/给药次数;

  • 调整:根据症状、心率、血压随时调整,撤药/停药需渐进缓慢。


3.联用建议:起始效果不佳时,联用CCB(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


禁忌与慎用


  • 绝对禁忌: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紊乱、明显支气管痉挛/支气管哮喘

  • 相对禁忌:外周血管疾病、严重抑郁。

  • 特殊注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谨慎使用高度选择性β₁受体阻滞剂。血管痉挛性心绞痛:避免使用,建议用非二氢吡啶类 CCB + 硝酸酯类药物。


(二)硝酸酯类


核心特点与联合用药


  • 关键特性:单独使用会反射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导致心率加快。

  • 联合用药原则:

  1. 常与负性心率药物联用(如 β 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 CCB);

  2. 联用优势:抗心绞痛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3. 长效药二线治疗前提:CCS 患者初始用 β 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 CCB 时,存在禁忌证、耐受性差或症状控制不佳。


分类


图片


图片


禁忌与慎用


1.绝对禁用情况:


2.慎用情况: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患者。


3.其他注意:无心绞痛患者,避免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


(三)钙通道阻滞剂


作用


1.作用机制: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2.关键定位:

  • 一线药物:变异性心绞痛、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

  • 次选药物:持续性心肌缺血治疗;

  • 联用优势:β 受体拮抗剂+长效 CCB 联用,抗心绞痛效果优于单药,且 β 受体拮抗剂可减轻二氢吡啶类 CCB 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


不同类型 CCB 的适用与禁忌


  • 二氢吡啶类 CCB(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作用特点:

  • NSTEMI患者:持续/反复缺血发作,且存在 β 受体拮抗剂禁忌证时,作为初始治疗(除外禁忌情况);

  • 合并心衰的稳定型心绞痛:需用长效 CCB 时,优先选择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

  • 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可作为初始治疗药物;

  • β 受体拮抗剂不耐受者:推荐氨氯地平缓解心衰患者心绞痛症状。

  • 禁用/慎用:

  • 禁用: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PR间期 > 0.24s、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未置起搏器);

  • 不推荐:短效二氢吡啶类 CCB。


  • 非二氢吡啶类 CCB(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

    作用特点:

  1. 替代治疗:β 受体拮抗剂禁忌者,可作为替代药物;

  2. 伴心律失常的心绞痛:因能减慢房室传导,常用于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患者。

  • 禁用/慎用:

  1. 禁用: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 联用警惕:与 β 受体拮抗剂联用会加重传导阻滞、减弱心肌收缩力,老年人、已有心动过缓或左室功能不良者避免联用。


特殊人群与用药注意


  1. 合并心衰:仅可选长效二氢吡啶类(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2. 合并高血压:优先长效 CCB 作为初始治疗;

  3. 合并房颤/房扑:优先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䓬、维拉帕米)。


(四)其他药物


  • 尼可地尔可扩张冠脉血管,长期使用可稳定冠脉斑块,亦可用于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

  • 伊伐布雷定能延长心脏舒张期,改善冠脉灌注、降低心肌耗氧,对心肌收缩力和血压无影响。

  • 曲美他嗪能改善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从而缓解心绞痛,可与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肌缺血药物联用。


图片


图片

冠心病患者长期心肌缺血药物选择路径

注:二线药物包括长效硝酸酯类、尼可地尔、雷诺嗪、伊伐布雷定或曲美他嗪


总结



图片


  • 低危 CCS 患者应优先考虑最佳药物治疗,无特殊情况不考虑血运重建。

  • 高危患者推荐行血运重建

  • 中危患者介于 2 个明确定义之间,其典型特征是有症状但不严重,中等危险度解剖学特征或功能风险特征。这类患者当最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通过血流储备分数(FFR)与血管内超声(IVUS)等来指导血运重建策略。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