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儿科学分会成立88周年之际,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于2025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厦门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注册参会人数突破一万人,设35个分会场,涵盖儿科各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与热点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汇聚一堂,在美丽鹭岛启迪智慧,共话儿童健康管理新篇章。
王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中国抗
研究方向: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及儿童罕见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4篇,其中SCI收录113篇,国内外参编书籍及教材二十余部。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首批成员( 2017年),牵头或参与国际多中心前沿技术和新药的临床试验16项,负责国内首个SMA基因治疗IND临床研究,其中牵头参与的罕见病SMA临床新药研究在国际上取得突破,相关科研成果相继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和柳叶刀《The Lancet Neurology》。
大会发言亮点纷呈
多位讲者就SMA相关内容带来了精彩发言。王艺教授指出,药物治疗、康复护理、肺功能、骨骼管理等多学科内容成为交流热点,体现SMA全程管理的重要性。经过对SMA的不断探索,针对不同靶点的SMA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已获批,

王艺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毛姗姗教授以《诺西那生在2型/3型5q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儿童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项中国疾病注册登记研究的第二次中期分析》为题发表精彩演讲。这项覆盖全国25个中心的纵向研究,评估了336例2型和117例3型5q SMA患儿在接受诺西那生治疗6个月、14个月和22个月时的应答情况。研究显示,≤5岁和≥5岁SMA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基线有所改善,其中23例(6.8%)2型患儿治疗后获得了行走能力,且药物总体耐受性良好,与首次中期分析结果一致。

毛姗姗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冯艺杰医生带来《诺西那生治疗晚发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3年疗效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是国内首次报道晚发型SMA患儿接受诺西那生长期治疗的结果,发现患儿经诺西那生长期治疗后,运动功能可得到持续改善并维持稳定,尤其在Hammersmith运动功能扩展量表(HFMSE)评分方面;探索性亚组分析提示,病程长短与诺西那生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存在关联,启动治疗越早,患儿获益越显著。

冯艺杰医生
除SMA治疗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巴方医生就不同训练方式对SMA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进行发言。该研究主要探索水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与现有常规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器训练的差异,结果显示水疗对SMA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功能改善更明显,是SMA患者康复管理中一种高效、便捷且经济的方案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胡芮医生探讨了SMA患儿跌倒风险的早期识别指标,指出3型SMA儿童跌倒风险较高,HFMSE评估的运动功能与FSST评估的动态平衡功能与复发性跌倒显著相关,其中FSST是识别跌倒风险敏感度与特异性俱佳的指标。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豆豆医生则通过
专题讲座重点聚焦
在专题讲座环节,24日中午,在王艺教授的主持下,毛姗姗教授发表了题为《与1型SMA赛跑挽救每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精彩演讲。毛教授强调了对1型SMA进行早期干预的紧迫性与策略,若不治疗,1型SMA患儿运动功能会迅速衰退,2年生存率不足10%。毛教授展示了诺西那生通过鞘内注射精准靶向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全长SMN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其通过鞘内注射途径直接到达中枢,起效迅速,并在4个月的治疗期内维持运动功能稳定。1型患者的治疗窗口极为狭窄,临床前研究1和前瞻性临床研究2-3均提示治疗开始越早,疗效越显著;ENDEAR研究4则证明无论何时启动诺西那生治疗,运动功能依然能获得长期改善。最后,毛教授结合NURTURE研究5和真实临床案例,强调在症状出现之前使用诺西那生治疗SMA带来的显著获益,随着新生儿筛查的普及,SMA症状前治疗未来可期。
25日中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爱华教授的主持下,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陆妹教授带来了题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诊治》的专题讲座。陆教授系统介绍了SMA的临床表现、早期识别与基因诊断方法,强调其作为一种由SMN1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神经肌肉疾病的严重性与进展性。她重点探讨了疾病修正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以诺西那生为代表的SMN靶向药物,通过多项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展示了其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存率方面的显著疗效,同时药物安全性良好、治疗依从性高。此外,NURTURE研究5针对临床症状前即启动诺西那生的患儿进行8年随访,主要终点显示所有患儿均存活,且无需永久通气,这些患儿正在实现与正常儿童相似的运动功能发育,再次印证早期干预对保留运动神经元功能的关键作用。陆教授还分享了两例SMA患儿诊疗案例,进一步说明规范化诊疗与多学科管理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张爱华教授

陆妹教授
壁报与书面交流概况
本次大会共收录SMA相关电子壁报、书面交流60余篇,内容涵盖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康复训练与肺功能管理、护理实践与家庭支持、基因诊断与新生儿筛查、多学科协作与个案管理等多方面。从研究类型来看,真实世界研究、长期随访数据、多中心协作与康复护理成为当前SMA研究的主要趋势,反映出我国SMA诊疗正从“治疗突破”向“全程化管理”深化迈进。
王艺教授总结,本次大会的SMA专题内容充分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已迈向新的台阶。从基因诊断到疾病修正治疗,从单中心经验到全国多中心登记研究,中国儿科医生与研究者正稳步推动SMA诊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
未来,随着创新药物可及性提升、新生儿筛查普及与多学科协作模式深化,SMA患儿有望实现更早诊断、更有效治疗与更全面管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将继续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SMA诊疗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儿童健康目标贡献力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