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教授:告别“一刀切”:肥胖诊疗的精准医疗时代
2025-10-26


“尹主任,我们想生个健康宝宝,可总是怀不上,妇产科医生说我们太胖了,必须先减体重,否则对宝宝也不好,您能帮帮我们吗?”今年初春,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诊室里,一对年轻夫妻带着焦虑与期盼,向尹晓教授道出心愿。彼时,丈夫体重超100公斤,妻子体重也接近100公斤,两人BMI均突破30kg/m²,妥妥的重度肥胖,更棘手的是,妻子和丈夫都伴有胰岛素抵抗——这像一块巨石,挡住了他们的备孕路。

图片

一句“先调身体,再谈备孕”,为这对夫妻开启了半年的减重蜕变之旅。从定制“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到全程细致的随访调整,每一步都凝聚着诊疗团队的专业与用心。而这场历时半年的努力,不仅让夫妻俩成功减重,更让他们离“生健康宝宝”的心愿越来越近。


特别提醒:患者不能自行使用减重药物,使用前需要医生评估用药的适应证和安全性。


这对夫妻的逆袭,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尹晓教授“简单诊断、复杂评估、个体化治疗”的肥胖症诊疗理念,也让更多人看到:科学减重,不仅是数字的下降,更是为健康人生铺路。





一张“BMI数值”背后的“复杂地图”


“很多人觉得,算准BMI就能给肥胖症下诊断,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尹晓教授解释,BMI≥28kg/m²是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可脂肪长在皮下还是内脏,对健康的影响天差地别。就像那对夫妻,初诊时我们用双能X线检查发现,他们的内脏脂肪比例严重超标,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是他们备孕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肥胖症诊疗中,“评估”远比“诊断”复杂。尹晓教授团队会为每位患者绘制一张“健康地图”:先测量腰围,初步判断脂肪分布。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就提示内脏脂肪超标;生物电阻抗和双能x线检查能比较准确的测量人体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肌肉的相对比例和数量。


更重要的是并发症评估。肥胖症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结伴而行”,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肥胖,还会影响治疗方案。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都需要在制定方案时提前考虑。


为让多维度评估落地,中日友好医院减重中心打造了一套标准化诊疗工具包:从初诊时的“肥胖评估表”,到必查的“代谢指标清单”,再到后续的“随访计划表”,每一步都有明确指引。“标准化不是‘流水线’,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捕捉个体差异。”尹晓教授说,正是凭借这套工具,团队才为这对夫妻制定出“生活方式干预+肠促胰素类药物治疗”的个性化方案,并提前告知用药期间需严格避孕,消除了他们的顾虑。

药物与生活方式的“双向奔赴”


“刚开始用药时,我还担心会有副作用,没想到除了偶尔有点恶心,没别的不舒服。”丈夫跟尹晓教授讲述,用药第1个月,体重就降了12斤,腰围也减了6cm,更意外的是,以前总觉得饿,用药后对高糖、高脂的食物没那么渴望了,加班时也不会忍不住吃蛋糕了。


尹晓教授解释,很多肥胖患者难以坚持健康饮食,是因为难以抵抗美食诱惑,而肠促胰素类药物能降低人们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让他们更容易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这背后,是肠促胰素类药物的独特作用机制。尹晓教授介绍,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减重,还能带来“代谢与心肾双重获益”,尤其适合有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肠促胰素类药物有中枢性的食欲抑制作用,延缓胃肠排空,让患者自然减少进食量,同时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和血压。


临床数据显示,肠促胰素类药物能使患者体脂率显著下降,且瘦体重减少比例低,这意味着患者减重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留肌肉量,维持基础代谢


但药物并非“万能钥匙”。尹晓教授强调,不同的减重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通常BMI≥28kg/m2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或BMI在24-28kg/m2之间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且干预无效者,才可使用。剂量调整也需遵循“从小剂量起始,每4周调整”的原则,根据体重下降幅度与耐受情况找到最佳剂量。“这对夫妻都是从最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情况逐渐调整,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剂量。”尹晓教授说。


而停药时机与“防反弹”,是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尹晓教授建议,减重药物的使用周期至少为6个月,“新的行为习惯固化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希望患者坚持使用药物至少6个月,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生活方式”。当患者达到目标体重(3-6个月减重5%-15%基础体重)且生活方式稳定时,可逐渐减量、停药。


尹晓教授坦言,停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反弹,但只要生活方式已经固化,反弹幅度通常较小,且再次用药仍有效。

基层诊疗的“破局之道”


“肥胖症是个复杂的慢病,需要医疗、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尹晓教授强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医疗机构重视肥胖防治,建立起从三甲到社区的防治网络,让更多人能科学减重,拥抱健康人生。


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在推广肥胖症多维度评估与个体化管理时,面临着“培训不足、资源匮乏、认知薄弱”三大难题。“很多基层全科医生缺乏肥胖症系统培训,对药物使用、并发症评估等知识掌握不全面;日常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做详细评估和长期随访;而且基层缺少多学科团队,遇到合并多种基础病的患者,很难制定全面方案。”尹晓教授分析,更重要的是,基层患者对肥胖症的认知不足,“很多人觉得‘胖不是病’,宁愿吃保健品减重,也不愿到医院就诊,付费意愿也低。”


针对这些难点,尹晓教授团队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为基层开发“简化版肥胖管理工具包”,比如用“并发症筛查表”快速识别高危患者,用“简明饮食/运动处方”指导患者日常管理,再开发一个小程序,让患者能自己记录体重、饮食,方便医生随访。尹晓教授建议,还可推行“全科医生+外挂专家”的简易多学科模式,由全科医生负责日常管理,遇到复杂病例时,通过远程会诊向三甲医院专家求助;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则负责患者教育和定期随访,联动社区健身中心、社会营养师等资源,形成“医疗+生活”的全方位支持。


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体重管理年”,为基层肥胖防治带来了契机。尹晓教授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可将肥胖管理与糖尿病前期干预、高血压管理等国家慢病项目结合,最终在基层建立广泛的、贴近居民、长期有效的肥胖防治网络。



结 语


无论在三甲医院还是基层,“医患共决”都是减重成功的核心。尹晓教授强调,医生要充分倾听患者的需求和顾虑,结合综合评估结果共同制定方案。减重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终身的健康管理,我们要做患者的“同行者”,在他们需要时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长期维持健康体重。


专家简介


图片

尹晓 教授

  •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

  • 主任医师;留美访问学者;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等多项课题

  • 发表在JCEM、Nutrition Journal等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十余篇


图片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