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一览!
2025-10-23

导读

我国是胆管癌( cholangiocarcinoma,CCA) 的高发国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部位的CCA在临床表现上各有特征,其诊断和治疗也不尽相同。近期,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应对CCA 的诊断和治疗,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成立了一个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委员会,在2015版《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基础上修改并制定了本共识。本文整理了共识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对具有CCA明确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定期(6~12 个月)进行肝胆超声检查,并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检测。[共识度100%(80/80)]


推荐意见2血清CA19-9、CEA、CA125 是诊断CCA 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 CCA 的诊断、术后复发监测、疗效预测具有一定价值。胆道梗阻、胆管炎及其他恶性肿瘤病人的 CA19-9 也可升高,CEA、CA125 也可在其他恶性肿瘤病人中升高,需要鉴别。在怀疑hCCA 的病人中,应进行 IgG4 相关性胆管炎的检测。[共识度97.5%(78/80)]


推荐意见3:(1)对怀疑胆管肿瘤的病人,应首先行腹部超声检查,肝内胆管肿瘤可进一步选择超声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2)增强CT和(或)增强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位置、是否侵犯周围重要血管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重要依据。MRCP有助于了解胆管受累情况。这两项检查可提供互补信息,通常需在胆道引流前完成。(3)CT三维重建可立体清楚地显示肿瘤位置及其与周围脉管的关系、肿大淋巴结以及解剖变异情况,并可定量计算剩余肝脏体积,提供更准确的肿瘤结构以及相对准确的肿瘤分期,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4)PET-CT 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可用于局部晚期病人的可切除性评估。[共识度93.7%(75/80)]


推荐意见4ERCP有助于eCCA的诊断,可用于评估胆道狭窄程度及范围,且可同时行细胞学检查。经口胆道镜、EUS、IDUS、pCLE有选择性地用于辅助诊断eCCA,可作为eCCA诊断中的补充手段。[共识度95%(76/80)]


推荐意见5超声或EUS引导下FNA诊断肝内外CCA的敏感性高,但存在针道种植转移风险,适用于诊断不明需要确诊或者不能手术需全身治疗的病人。[共识度91.2%(73/80)]


推荐意见6:基因检测可为CCA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及靶向治疗的靶点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对不能手术切除的CCA,推荐在综合治疗前行基因检测。[共识度93.7%(75/80)]


推荐意见7不推荐术前常规胆道引流。对于术前梗阻性黄疸病人有以下情况者,推荐行术前胆道引流:(1)胆道梗阻时间长(>4周)合并明显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200μmol/L;(6)需行大范围肝切除但剩余肝体积


推荐意见8:术前胆道引流的途径主要有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BD)和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胆管支架引流(ENBD/ERBD)。术前胆道引流方法各有利弊,其选择尚无统一意见,应根据各中心的经验和病人具体病情合理选择。[共识度97.5%(78/80)]


推荐意见9(1)对于健康肝且剩余肝体积


推荐意见10(1)对于合并有肝硬化且单发肿瘤≤2 cm的早期iCCA病人,或对新辅助治疗应答反应较好的局部进展期的iCCA病人,肝移植可作为选择。(2)对于不可切除的hCCA,若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在经新辅助化疗、放疗及严格评估后可考虑行肝移植。[共识度91.2%(73/80)]


推荐意见11对于存在潜在转移风险(多发病灶、血清CA19-9明显升高、血管侵犯或怀疑腹膜转移)的局部晚期可切除iCCA和hCCA病人,建议术中先行腹腔镜探查,以决策是否进一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共识度98.7%(79/80)]


推荐意见12经组织学证实的远处器官转移(肺、骨骼、腹部其他脏器等),或超出区域淋巴结范围的淋巴结转移,即使原发病灶可以切除,手术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不大。[共识度95%(76/80)]


推荐意见13(1)在无明显肝硬化且剩余肝体积充足的情况下,首选解剖性肝切除术。(2)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建议手术切缘宽度≥1 cm。(3)在肿瘤体积较大、合并大血管侵犯时,可行大范围肝切除术,必要时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术。(4)对局部进展期的肿瘤,可考虑行系统治疗降期后再手术以提高疗效。[共识度97.5%(78/80)]


推荐意见14(1)对于术前或术中诊断iCCA的病人,需常规行淋巴结清扫。(2)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肿瘤部位,起源于肝左叶者清扫范围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小网膜至胃小弯和贲门附近淋巴结,起源于肝右叶者清扫范围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门腔间隙和胰腺后方淋巴结。(3)建议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便于术后进行肿瘤学分期。[共识度98.7%(79/80)]


推荐意见15(1)根据Bismuth分型决定肝切除范围。Bismuth Ⅰ型,可行肝门部肿瘤切除;Bismuth Ⅱ型肿瘤,需联合肝脏S4b和部分5段切除,尾状叶胆管开口受侵者需联合尾状叶切除,合并血管侵犯时需左/右半肝切除;Ⅲa型肿瘤建议行右半肝切除,Ⅲb型建议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同侧或全尾状叶切除,如存在胆管变异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肝切除方式;Ⅳ型肿瘤建议行扩大左/右半肝切除;均同时行全尾状叶切除。(2)近端和远端胆管切缘需术中冰冻病理检测,力争胆管切缘阴性。术中快速病理应完整取材360°胆管全层。(3)对于存在血管侵犯的病人,可联合行门静脉和(或)肝动脉的切除和重建。[共识度96.2%(77/80)]


推荐意见16腹腔镜/机器人治疗hCCA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对于BismuthⅠ型、Ⅱ型可选择在腹腔镜或者机器人下完成手术,但对于BismuthⅢ型、Ⅳ型,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尚未被广泛认可。[共识度93.7%(75/80)]


推荐意见17需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头后上方和肝总动脉旁淋巴结,获取至少6枚淋巴结。[共识度100%(80/80)]


推荐意见18(1)对于可切除的dCCA,常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消化道重建。胆管切缘、胰腺切缘、胰腺钩突及腹膜后切缘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测,确保切缘阴性。(2)对于一般情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切除范围的中段胆管癌病人,可行局段性肝外胆管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3)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肿瘤侵犯较局限者,可联合局部血管切除和重建。[共识度97.5%(78/80)]


推荐意见19(1)需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总动脉旁、胰头周围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淋巴结。(2)超出区域淋巴结范围的淋巴结转移常被认为与远处器官转移一样,不推荐行根治性切除。[共识度95%(76/80)]


推荐意见20(1)术后辅助化疗可以延长CCA根治性切除病人的长期生存,推荐方案为卡培他滨或者替吉奥(S-1)单药口服,持续6个月。(2)对于CCA手术病理切缘阳性或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后辅助治疗建议化疗联合局部放疗。(3)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提高辅助治疗效果,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研究。[共识度97.5%(78/80)]


推荐意见21(1)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可使局部进展期或不可切除的CCA降期,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2)一线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方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Gemox方案)、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GA方案)等。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如GC方案联合度伐利尤单抗、GC方案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等)在晚期CCA的治疗中疗效优于单独化疗,在转化治疗时可望取代单独化疗方案成为一线治疗选择方案。[共识度98.5%(79/80)]


推荐意见22针对CCA的特异性靶点的靶向药物如针对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重排或融合突变的佩米替尼、针对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艾伏尼布、针对BRAFV600E基因突变的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或过表达的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或者抗体偶联药物-德曲妥珠单抗或者泽尼达妥、针对RET基因融合突变的普拉替尼或者赛普替尼等,在晚期CCA的治疗中观察到较好疗效,但在新辅助或转化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中应用报道较少。[共识度100%(80/80)]


推荐意见23(1)局部进展期不能切除iCCA的局部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钇90微球放疗栓塞(TARE)、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局部放疗等,局部治疗联合常规化疗在iCCA的应用较多,可提高iCCA的降期转化成功率。(2)光动力疗法、粒子条(放射性粒子内照射)对晚期不可切除的eCCA有一定的疗效。[共识度95%(76/80)]


以上内容来源: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2025版)[J].临床外科杂志,2025,33(09):897-915.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1.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