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嘉敏,习芳芳,罗琼,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
TTP的总体发病率为4.5例/10万人年,发病年龄跨度广泛,但30~50岁女性是主要高发人群,妊娠期女性风险更高[4]。国外研究显示,妊娠合并TTP的发生率约为1/2000次
01妊娠合并TTP的病理生理机制
妊娠合并TTP是一种危及生命的TMA,其病理生理核心在于ADAMTS13酶活性严重缺乏,导致vWF异常累积和微血管血栓形成[9]。TTP可根据ADAMTS13缺乏的发病机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遗传性TTP和免疫性TTP。遗传性TTP是由于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先天性缺乏,通常存在感染、炎症或妊娠等诱因才会引发临床症状[1]。该病遵循常
妊娠期的特殊生理变化,包括凝血系统活化、vWF水平升高及ADAMTS13活性抑制,显著增加了TTP发病风险[13],在正常妊娠过程中,vWF水平从早孕期开始逐渐升高,至晚孕期可达基线的2~3倍,而ADAMTS13活性从中孕期开始下降,导致vWF降解能力减弱[7]。此外,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通过抑制ADAMTS13基因表达进一步减少酶活性[14]。在遗传性TTP患者中,ADAMTS13基础活性极低(<10%),妊娠期vWF负荷增加可直接诱发疾病[1];而在免疫性TTP患者中,妊娠相关的免疫调节改变可能促进抗ADAMTS13自身抗体产生,导致酶活性被抑制[12]。微血管血栓形成是TTP的核心环节:未被降解的超大分子vWF多聚体(UL-vWF)暴露血小板结合位点,促使血小板异常活化和聚集,进而阻塞微循环,引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多器官缺血性损伤[13]。妊娠期特有的胎盘血管重塑异常和补体系统激活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13-14]。
基于现有证据,妊娠合并TTP的病理生理可概括为“三重打击”模型:遗传性或获得性的ADAMTS13缺陷、妊娠期vWF/ADAMTS13比例失衡,以及胎盘源性促血栓因素。早期识别ADAMTS13活性缺乏和启动
02妊娠合并TTP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妊娠期合并TTP展现出独特的临床特征谱,其核心表现为血小板减少、MAHA以及多系统功能损害的三联征[14-15]。值得注意的是,妊娠期特殊的生理改变使得TTP的临床表现呈现独特的时间分布和症状组合。约60%~80%的妊娠相关TTP发生于妊娠中晚期(24~36孕周)或产后即刻,这一时间特征与妊娠期vWF水平达到峰值而ADAMTS13活性降至谷值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14]。从临床表现来看,妊娠合并TTP患者通常呈现以下典型特征[9,14]:(1)急剧发生的重度
由于妊娠期生理变化可能掩盖或混淆TTP的典型表现,实验室标志物的精准检测尤为重要。以下为关键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2.1 ADAMTS13活性与抑制物检测 ADAMTS13活性<10%是诊断TTP的核心依据,其灵敏度>90%,是TTP最具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可有效区分TTP与其他TMA,如溶血
2.2 微血管病性溶血标志物
2.2.1 乳酸脱氢酶(LDH) 妊娠期TTP患者LDH显著升高(通常>1000 U/L),LDH是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酶,其水平升高直接反映血管内溶血程度[3,21]。妊娠期TTP患者出现微血管血栓导致器官缺血(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促使LDH释放。LDH动态变化可监测治疗反应,持续升高提示病情未控制或复发风险。不过需排除其他溶血性疾病(如
2.2.2 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 破碎红细胞比例>1%具有诊断意义[19]。妊娠期TTP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的特征,红细胞在狭窄的微血管中受机械剪切力破坏,形成盔甲形、三角形等不规则碎片。但需排除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等其他微血管病变,子痫前期和HELLP综合征的破碎红细胞比例通常较低(<1%),且伴
2.2.3
2.2.4 血小板动态监测 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50×109/L),TTP患者血小板减少严重,但自发性出血(如颅内、消化道)较少见,通常血小板下降程度与出血症状不符(如无产道或穿刺部位严重出血)[19,21]。血小板减少合并溶血是TTP区别于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键。
2.3 妊娠期特异性鉴别标志物
2.3.1 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比值 子痫前期患者比值显著升高,而TTP通常正常,有助于快速鉴别[19]。
2.3.2 肝功能与凝血功能 TTP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2倍正常值),且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可与HELLP综合征或
临床上当孕妇出现MAHA和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通常<50×109/L),无论是否伴有神经系统、肾脏等器官损害,且无其他明确病因(如感染、DIC、恶性肿瘤等)时,都应高度怀疑TTP。
03妊娠合并TTP早期诊断的挑战
妊娠合并TTP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对后续治疗及改善母儿预后至关重要。但妊娠合并TTP患者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且妊娠期生理变化可能掩盖或混淆TTP的典型表现,在辅助检查中,ADAMTS13活性检测是确诊TTP的关键实验室依据,但由于该检测耗时较长(通常需数小时至数天),这使得妊娠合并TTP的早期识别和鉴别诊断面临重大挑战。《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指出[23],对高度疑似患者可使用PLASMIC评分系统[24]进行发病危险度评估:0~4分为低危,TTP预测效率<5%;5分为中危,预测效率为5%~25%;6~7分为高危,预测效率为60%~80%。见表1。2020年的一项Meta分析验证了PLASMIC评分系统在疑似TTP患者诊断及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性[25]。
妊娠合并TTP需与妊娠合并HUS、HELLP综合征鉴别,主要是因为三者均存在溶血、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表2系统性地归纳了3种疾病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关键鉴别要点[19-22]。由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生理变化的动态性,临床表现往往呈现显著的异质性,故亟需开发更具预测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组合,以提高疾病早期识别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多项研究表明,通过血液学指标可有效区分TTP与其他TMA。在血清学指标方面,研究显示LDH/AST比值具有重要鉴别价值,比值显著升高提示TTP可能,而AST值明显增高伴sFlt-1/PLGF比值超过85则更倾向HELLP综合征[20-21]。进一步研究证实,当临床难以快速鉴别TTP与HELLP时,LDH/AST比值>22.12强烈提示TTP,TTP以溶血为主导,LDH显著升高,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TTP和HUS本身发病率较低,现有研究的样本量普遍偏小,同时这些疾病在病程演进中可能表现出相似的非特异性症状,但其潜在的病理机制和预后转归存在本质差异。这种临床表型的重叠性凸显了传统诊断方法的局限性,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妊娠合并TTP的早期识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04妊娠合并TTP的治疗方案
妊娠合并TTP的早期规范化干预对改善母胎结局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
4.1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妊娠合并免疫性TTP的一线治疗方案,亦适用于高度疑似TTP患者的紧急干预[28]。若PLASMIC评分≥中危且实验室结果待归,建议在8 h内启动血浆置换(40~60 mL/kg,每日1~2次)。确诊后需持续治疗,直至临床症状缓解且血小板计数连续2 d维持正常,随后逐步减少置换频率,直至产后停止治疗。当无法在24 h内开展血浆置换时,可临时采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每日20~40 mL/kg),但需密切监测容量负荷。针对遗传性TTP患者,妊娠确诊后需即刻启动血浆输注治疗,初始剂量不低于5 mL/(kg·周),并根据孕周增长逐步调整输注频次,确保ADAMTS13酶活性持续高于5%。若出现TTP临床症状,需调整输注剂量或转为血浆置换,且血浆输注应持续至产后3周[4,14]。若TTP发病早于妊娠24周,产后需继续维持血浆置换治疗6周至6个月以巩固疗效。分娩前实施血浆置换有助于优化母体ADAMTS13活性,降低围产期并发症风险[29]。
4.2
4.3 免疫抑制剂
4.4 支持治疗 对于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例,可联合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2 g/kg,分3~5 d输注),其作用机制涉及Fc受体介导的自身抗体清除及补体通路调节[29]。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精准抗感染治疗;若血小板计数持续>50×109/L超过72 h,可启动低剂量阿司匹林(75 mg/d口服)进行二级预防,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既往血栓史的高危患者[32],需注意避免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增加
05孕产期管理
妊娠合并TTP的处理需根据孕周采取个体化方案[14,34]:早孕期发病者在病情稳定后建议行治疗性流产;中晚孕期发病者需立即启动血浆置换治疗,若治疗反应良好且母儿状态稳定(胎儿发育正常,母体未出现神经系统、肾脏或心脏等器官损害),可考虑继续妊娠。对于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者应及时终止妊娠;获得临床缓解的病例建议在妊娠36~38周计划分娩,产后需维持血浆治疗不少于6周[35-36]。围产期管理强调多学科协作,组建由产科、血液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及
5.1 分娩方式的选择 阴道分娩适用于病情稳定、血小板计数>50×109/L且无活动性出血或无器官缺血表现者,应尽量避免器械助产(如产钳、胎头吸引术),以降低创伤风险;剖宫产适用于血小板计数<50×109/L、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溶血加重或胎儿窘迫等情况[15,38]。术前应备好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以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
5.2 麻醉方式的选择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血小板计数>80×109/L且凝血功能正常者;全身麻醉适用于血小板计数<80×109/L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局部浸润麻醉仅适用于血小板极低或紧急情况下的补救性麻醉[15,29]。
5.3 新生儿管理 出生即刻需进行Apgar评分,采集脐血检测
5.4 预后与随访 产后1个月内每周1~2次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LDH、肌酐、尿蛋白及外周血涂片,血小板计数>150×109/L视为病情稳定,若条件允许动态复查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浓度。同时关注有无出血倾向、神经系统症状等临床表现。产后1~6个月建议每2~4周复查血小板计数、LDH,免疫性TTP每个月复查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浓度,以指导免疫抑制治疗。遗传性TTP需终身监测ADAMTS13活性,至少在第1年前6个月内每个月1次,后6个月内每3个月1次;第2年每6个月1次,并定期输注血浆。后续需长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血小板计数、LDH、ADAMTS13活性;当血小板<150×109/L、LDH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涂片出现破碎红细胞视为复发,需重新启动治疗[23,39-40]。
5.5 避孕及再孕 对于TTP患者,若疾病未达到临床缓解或ADAMTS13酶活性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应采取严格的避孕措施,推荐
06结语
妊娠合并TTP是一种具有高致死性的产科-血液系统急症,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ADAMTS13酶活性缺陷或抑制物介导的血小板异常活化,可导致多器官微血管血栓形成。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是改善母胎预后的关键,但目前临床仍面临诊断延迟、治疗标准化不足等挑战。未来关于妊娠合并TTP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的研究方向可聚焦于建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预测体系,开发床旁快速ADAMTS13活性检测技术,缩短确诊时间窗,建立抑制物定量检测的标准化流程,指导个体化免疫调节治疗。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为妊娠期TTP的一线治疗方案,重组人ADAMTS13及vWF靶向治疗是未来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产科-血液科-重症医学-新生儿科”快速响应团队,建立区域化诊疗中心网络,实现病例集中管理,提高救治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与体系优化,实现从“急救处理”到“全程管理”的方式转变,将是未来妊娠合并TTP诊疗的发展方向。由于病例数有限,有组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有望为这一特殊人群探索更精准的预测、诊断以及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陈嘉敏:文献检索、初稿撰写;习芳芳:初稿修改;罗琼:文章总体结构的设计、论文修改、最终定稿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年9月 第41卷 第9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