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是一种主要累及大血管和中等血管的系统性
病因和流行病学
GCA 的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相关。大样本国际多中心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 HLA-Ⅱ 类基因与 GCA 发病有关联;非 HLA 区域的某些信号分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也与 GCA 发病相关,如 PTPN22、LRRC32、IL-17A、IL-33 等与内皮细胞功能、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等高度相关的基因。另外,从 GCA 患者不同病损血管区域分离出特异性 T 细胞克隆,表明特异性抗原刺激物激活了免疫应答,这种特异性抗原刺激物可以是感染原或自身抗原;感染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可以通过分子模拟机制、T 细胞旁观者激活、表位扩展等方式介导自身耐受的缺失。
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CA 在欧美尤其是北欧地区高发,但处在温带和热带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发现 GCA 在当地并不少见。2003 年,日本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GCA 年患病率为 1.47/10 万;2015 年,北欧对 GCA 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年患病率为 16.7/10 万。迄今为止,我国的 GCA 患病情况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GCA 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典型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的显著升高,
诊断
GCA 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血管影像学检查(超声、PET-CT、MRA、CTA)和颞动脉活检等方法。当患者临床表现高度疑似 GCA 时,可考虑使用血管影像学和颞动脉活检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如果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单纯依靠影像学或组织学检查可能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 GCA 的分类标准为:①发生症状或体征时年龄≥50 岁;②新出现或与过去不同的局限性头痛;③颞动脉异常如触痛、搏动减弱且与颈动脉硬化无关;④ESR≥50mm/h(魏氏法);⑤动脉活检可见单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多核巨细胞等。对于疑似血管炎患者,以上五条符合三条或以上可以分类为 GCA。该分类标准常被临床医师误认为诊断标准。虽然头痛是诊断 GCA 的重要线索,但是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仔细鉴别头痛是否由于 GCA 引起,以免片面强调头痛而误诊为 GCA。
2022 年 ACR 和 EULAR 对 GCA 的分类标准进行了更新,该标准适用于有中等血管或大血管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上中等和大动脉受累证据的患者,并注意排除模拟血管炎的其他疾病,以及患者确诊时年龄≥50 岁。具体包括:
临床条目:①肩 / 颈部晨僵(2 分);②突然失明(3 分);③下颌或舌间歇性跛行(2 分);④新发颞部头痛(2 分);⑤头皮压痛(2 分);⑥颞动脉检查异常,包括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压痛,或外观呈硬条索状(2 分)。
实验室、影像学和活检条目:①开始治疗前 ESR≥50mm/h 或 CRP 最高水平≥10mg/L(2 分);②颞动脉活检显示血管炎,或颞动脉超声见晕环征(5 分);③双侧腋动脉受累,包括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导管造影或超声)所见管腔病变(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形成),或超声见晕环征,或 PET 检查见 FDG 高摄取(2 分);④FDG-PET 检查见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全程显示管壁 FDG 异常摄取,即目测超过肝脏的摄取水平(2 分)。
以上 10 项条目中评分≥6 分可确诊 GCA,灵敏度 87%,特异度 95%。
鉴别诊断
GCA 是好发于老年人群的系统性血管炎,常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风湿性多肌痛:典型临床表现为颈肩痛、蹲起困难伴晨僵等肢带肌炎症表现,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和 CRP 显著升高,经过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可以快速缓解,糖皮质激素减停后仍然可长期维持缓解。但是风湿性多肌痛的患者常并发 GCA 或其他风湿免疫疾病,约半数 GCA 患者可有风湿性多肌痛样症状。当疑似风湿性多肌痛但全身症状显著、急性时相反应物水平显著升高、对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每日 10mg)应答不佳或糖皮质激素减量后复发时,应考虑 GCA 的诊断。
感染:某些特殊感染可以导致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头痛、乏力、体重减轻、急性时相反应物水平升高等表现,需要和以全身炎症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GCA 相鉴别。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包括:巨细胞病毒、
其他:GCA 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较同年龄人群明显升高,诊断及随访中需要仔细排查,治疗反应不佳或复发时要警惕新发肿瘤或潜在恶性肿瘤进展的可能性。
治疗
随访和疾病活动性的监测
由于 GCA 复发率高,而且疾病复发可能会导致新的血管和器官损伤,因此第一年建议每 1~3 个月随访一次,此后随访间期可减至 3~6 个月;在疾病缓解期,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可以联合初级医疗机构共同管理,每年随访一次。由于 GCA 诊断后 5 年内出现血管结构损伤的风险升高,而且 GCA 可以出现晚期复发,所以 GCA 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长期随访的方案。随访时需要对临床表现进行评估,进行 ESR 和 CRP 检查;对血管结构损伤,特别是出现血管狭窄、扩张和 / 或动脉瘤的患者,建议常规行血管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疾病活动性,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复查的频率和检查方法。
图1 诊疗流程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