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箴教授、骆晓峰教授:匹妥布替尼联合方案助力老年初治PCNS-DLBCL患者实现快速完全缓解
2025-09-23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PCNS-DLBCL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好发于老年人,其年发病率为0.5/10万1-2。目前一线治疗方案仍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为主,但疗效不尽如人意,5年总生存(OS)率低,亟需更有效的治疗策略3-4。近年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等新型药物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为PCNS-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2。在此,医脉通特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骆晓峰教授分享一例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的PCNS-DLBC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做精彩点评。


一般情况


患者,男,68岁


现病史:2025-4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四肢乏力,就诊于外院,颅脑MR提示双侧胼胝体、左侧丘脑、左侧颞枕叶交界区多发占位性病变。遂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行左侧颞叶脑室旁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10年余,血压控制尚可。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2025-04-08):WBC 7.73×109/L,Hb 115g/L,PLT 360×109/L


生化(2025-04-08):LDH 154U/L


影像学检查


PET-CT(2025-04-23):1、胼胝体压部、左侧丘脑结节,代谢增高,结合外院MRI,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大,建议MR增强扫描进一步综合评估;左侧颞枕叶病损术后改变,左侧颞顶叶积液、积气,请短期随诊;双侧基底节区脑腔隙灶,脑萎缩。2、左侧颌下腺饱满、密度不均,代谢不高,请结合临床,建议随诊复查。甲状腺右叶低密度结节,代谢不高,考虑良性病变可能,建议结合超声进一步检查。3、双肺少许慢性炎症;双肺微小实性结节,代谢不高,考虑炎性肉芽肿可能;心包隐窝囊肿;双侧胸膜局部增厚。4、脾脏团块状稍高密度影,代谢轻度增高,考虑良性病变可能,请结合MRI增强扫描;双肾囊肿。5、右侧胸小肌代谢增高灶,考虑炎性改变可能;右侧髋关节周缘代谢增高灶,考虑炎性改变。


病理检查


颞叶占位组织病理(2025-04-17):(颞叶病损)胶质细胞增生。(颞叶病损2)胶质细胞增生。(颞叶病损3)、(颞叶占位)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临床若能排除系统性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则可符合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表型),建议行FISH检测排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CD3(T细胞+),CD20(+),CD19(+),CD30(-),CD10(+),Bcl-2(30%+),Bcl-6(80%+),c-myc(40%+),MUM1(+),Ki67(90%+),CD5(T细胞+),CyclinD1(-),TdT(-),GFAP(-),SALL4(-)。原位杂交结果:EBER(-)。


BCL-2、BCL-6、C-MYC基因断裂分离荧光原位杂交检测(2025-04-25):均阴性。


骨髓病理(2025-04-29):(髂后)HE及PAS示骨髓增生活跃(40%):粒红比例大致正常,中幼以下阶段为主;巨核细胞可见,分叶核为主;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散在;MF-0级。免疫组化:CD20(±)、Pax5(±)。淋巴细胞少量散在,淋巴瘤骨髓浸润证据不足。


疾病诊断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表型)


治疗历程


2025-04-24至2025-7-15,已予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联合匹妥布替尼200mg qd治疗3个周期(每周期28天),目前持续治疗中。第1周期因新冠病毒感染未用利妥昔单抗,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治疗3个周期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头晕症状消失,乏力症状较前改善,已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治疗期间无匹妥布替尼相关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


bb034047ea7d02c43dee22cb5cec7266.png

图1 匹妥布替尼治疗前后患者的PET-CT表现


专家点评


PCNS-DLBCL的治疗一直是血液肿瘤领域的难点。由于其肿瘤特性及累及部位特殊,常规的化疗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1。传统方案如大剂量甲氨蝶呤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疗效有限,且易复发5。因此,亟需探索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BTKi因其在B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作用及良好的中枢渗透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II期研究显示,BTKi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新诊断PCNSL患者的总缓解率(ORR)为90.3%,CR率为87.1%,中位随访12.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未达到,1年PFS率为83.6%,提示BTKi对治疗PCNSL具有巨大潜力6。匹妥布替尼是一种新型非共价BTKi,因其分子量小,易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潜在优势7-8。此外,匹妥布替尼对BTK的选择性比98%的其他人类激酶高300倍以上,降低了潜在的脱靶毒性9BRUIN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匹妥布替尼在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10


本例PCNS-DLBCL患者在接受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联合匹妥布替尼方案治疗3个周期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疗效评估达CR,且耐受性良好,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这一快速、深度的缓解效果为进一步探索匹妥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前线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期待未来有更多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匹妥布替尼的疗效,并探索其与免疫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模式的联合应用,以期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1758532887754884.png

沈建箴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二级教授 博导 医学博士 

福建协和医院淋巴瘤首席专家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部原党委书记 主任(院长)

福建省淋巴瘤防控中心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全程管理中心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中国淋巴瘤全程化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世界中联“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福建省淋巴瘤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医会淋巴瘤分会会长

CSCO—UCLI福建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医会名医联谊会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血液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第五届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

第六届中国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生物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及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委员会常委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基金、省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主持人

1995年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福建省考区首席考官

中华医学奖评委;国家基金评审专家

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14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议专家


1758532913633541.png

骆晓峰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留美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套细胞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委会青委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2项省级科研基金

获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创新奖,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宋嘉,刘惠,沈红利,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11):917-922.
2.闻淑娟,朱琳,吴梅,等. 肿瘤药学,2024,14(01):30-35.
3.2025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4.米倩,贺建霞. 肿瘤研究与临床,2024,36(09):717-720.
5.Shao L, et al. Front Oncol. 2021 Aug 18;11:689843.
6.Sheng L, et al. Blood Cancer J. 2025 Apr 29;15(1):81.
7.Wu D,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3 May 25;8(1):217.
8.Pirtobrutinib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 白血病·淋巴瘤,2025,34(07):385-391.
10.Mato AR, et al. Lancet.2021;397(10277):892-90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