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骨科 尹稳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腹部形态的变化
腹部位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凹侧,是躯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度和形态受胸腰椎后凸畸形程度直接影响。相较于胸部受到胸廓四周肋骨及胸骨的保护,腹部的前方和侧方均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包绕,其后侧为脊柱,胸腰椎后凸畸形对腹部形态变化影响最大。腹部的上界为剑突和两侧的肋弓下缘,经第11、12肋游离缘直至T12棘突;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皱褶、髂前上棘,循髂嵴至L5棘突。腹部后方以脊柱为“支架”,前壁和外侧壁由肌肉和筋膜等软组织组成,所围成的内腔即腹腔。正常成人的腰椎存在生理前凸,前凸的腰椎占据一定的腹腔空间。AS常导致腰椎前凸消失、胸腰椎圆弧状后凸畸形。当AS患者的腰椎生理前凸变直时,腰椎远离腹腔,同时腹部后方的“支架”高度增加,此时腹腔容积相对增加;当胸腰椎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时,腹部后方的“支架”结构在矢状面变成屈曲形态,此时腹部矢状面形态开始发生塌陷,腹腔容积由代偿状态转为压缩状态,即失代偿状态。由于腹腔后方有脊柱作为骨性支撑,所以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主要表现为前方腹壁的塌陷。腹部正中矢状面前方腹壁最上端和最下端分别为剑突和耻骨联合,因此,剑突与耻骨联合距离的缩短是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最主要的表现。对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的评估能够间接反映腹腔容积的变化,对腹腔压力变化所致腹部功能改变及并发症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腹壁在保护腹内脏器,维持腹压,固定脏器位置和协助呼吸、
Liu等的研究显示,无腹壁凹陷折叠的患者,术后腹腔容积、腹壁与脊柱的最短距离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有腹壁凹陷折叠的患者,术后腹腔容积、腹壁与脊柱的最短距离均显著增加,提示腹壁凹陷折叠是腹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导致腹腔容积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腹部形态变化时,需要重视腹壁凹陷折叠这一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针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鲜见。笔者认为,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与腹壁凹陷折叠是导致腹腔容积下降、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与腹壁凹陷折叠使腹部软组织长期处于低张力状态,可导致腹肌、韧带及腹腔内软组织萎缩、应力改变及伸展顺应性降低。患者行脊柱截骨矫形手术后,随着后柱截骨间隙的闭合,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和腹壁凹陷折叠获得改善,同时脊柱前方腹腔结构得到明显伸展,围手术期需充分重视和评估患者腹腔内压力和软组织张力的变化。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腹部功能的变化
AS胸腰椎后凸畸形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腹腔作为人体最大的体腔,容纳着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其中胃肠道占据腹腔容积的3/4。腹腔容积的下降可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恶心、胃食管反流、排便频率异常等消化道功能性并发症。Ji等对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的腹部形态进行观察发现,术后腹腔左右横径无明显变化,但纵径平均增加8.9cm,腹腔容积平均增加652mL,提示截骨矫形手术后腹腔容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腹部矢状面面积的变化。Liu等的研究发现,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截骨矫形手术后,腹腔内肝脏、肾脏及脾脏位置均发生相对变化,术后腹部正中矢状面面积显著增加,同时发现腹部正中矢状面面积变化与腹壁凹陷折叠有关,患者术后进食量增加、排便频率恢复正常、体重明显增加。张云鹏等对10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消化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消化功能下降与全脊柱后凸角(GK)相关。笔者认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是腹部矢状面形态发生塌陷的直接原因,直接导致腹腔容积下降,与GK相比,腹腔容积变化对消化功能下降有更直接的影响。蔡宗霖等对陈旧性胸腰椎
AS胸腰椎后凸畸形对膈肌的影响 腹腔的近端为膈肌、远端为盆腔,由于腹壁凹陷折叠及胸廓下缘的活动障碍限制了腹肌的伸缩代偿能力,当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腹腔压力明显增高时,常需要通过膈肌及盆腔进行代偿。膈肌位于腹腔与胸廓的交接部位,来自腹腔的压力限制了膈肌的运动,可导致患者腹式呼吸减弱;膈肌对胸腔的挤压同样会限制肺脏的伸缩,造成患者肺功能下降。不仅如此,此类患者会发生明显的膈肌旋转,Liu等发现,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膈肌角由术前−25.33°±−18.17°旋转至术后的18.22°±10.22°。
笔者认为,此类患者的膈肌旋转状态同样改变了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应力。膈肌在生理解剖上存在主动脉裂孔、腔静脉裂孔及食管裂孔共3个裂孔。主动脉、腔静脉血管为柱状结构,伸缩弹性有限,但胃肠道形状极不规则,且具有较强的伸缩弹性。腹腔压力明显增高时,消化器官可能会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形成裂孔疝。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
AS胸腰椎后凸畸形对腹腔血管的影响 腹主动脉位于腰椎前缘、腹膜后侧,尽管在腹腔塌陷及截骨矫形手术后形态变化相对较小,然而一旦发生损伤就是致命的并发症,这也是围手术期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重点。健康人俯卧位与仰卧位时主动脉与椎体间的位置会发生明显变化,但AS患者主动脉周围组织的长期炎性反应导致其活动范围下降,Qu等的研究提示,晚期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仰卧位与俯卧位时主动脉相对椎体的位置无明显变化。该类患者行截骨矫形手术时,主动脉活动度的下降可能会增加术中血管损伤的风险。Arun等对31例AS患者行截骨矫形手术,出现1例主动脉损伤并死亡患者。Camargo等对66例AS患者行截骨矫形手术,同样出现了1例主动脉损伤并死亡患者。Ji等研究发现,腰椎平均每截骨矫正0.5°,腹腔纵径增加1mm。另一项针对21例AS患者行截骨矫形手术前后腹主动脉的CT测量结果显示,截骨矫形手术后腹主动脉长度平均增加2.2cm,直径平均减小0.41cm,每截骨19.1°,腹主动脉长度增加1cm,提示截骨矫形手术可能导致主动脉狭窄及腹主动脉拉伸损伤。
Chang等的研究提示,截骨矫形手术后主动脉平均增加2.8cm。Liu等的一项关于AS患者截骨矫形手术前后MRI测量结果同样验证了腹主动脉的形态变化,提示截骨矫形手术后主动脉长度平均增加2cm,直径平均减少0.4cm。Feng等的研究发现,与无脊柱畸形的患者相比,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腹主动脉在T12及L1节段更靠近椎体正前方,在L2及L3节段远离椎体,提示在进行胸腰段截骨时应更加重视对主动脉的保护。腹腔大血管形态的变化是手术医师关注的重点,而小血管的变化同样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脊柱畸形的矫正密切相关。Braun等在一项长达5年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收集了364例脊柱畸形行矫形手术患者,其中17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结果显示,该并发症的发生与个头矮小、
AS胸腰椎后凸畸形对腹壁的影响 腹壁的弹性及伸缩能力在腹腔压力及腹式呼吸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腹壁凹陷折叠使腹腔容积进一步减小,同时短缩、褶皱、凹陷的腹肌也限制了自身的伸缩能力。重度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体力活动明显下降,腹壁长期处于低张力和短缩状态,腹壁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均明显变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与内脏脂肪组织面积比值较正常人群也显著降低。矫形手术能够恢复此类患者的腹壁形态和功能,但术后腹壁的急性牵张也会引起腹壁疼痛、皮肤张力性水疱等术后常见并发症,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Su等发现,90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腹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高达(6.1±2.7)分,其中53例患者腹壁张力性水疱范围超过5mm,给患者术后康复带来严重影响。Huang等针对此类并发症采用超声引导下腹部神经阻滞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此类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腹部形态和功能变化程度有关,术前充分评估腹部形态和功能变化可能有助于指导围手术期的腹壁护理、降低此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盆腔功能变化     盆腔主要是指骨盆腔内的位置,位于腹腔下方,与腹腔相通,从广义来看,盆腔属于腹腔的一部分,腹腔压力增高会直接导致盆腔压力变化。盆腔压力增高可以导致
小结与展望
AS病变主要累及中轴骨及周围韧带组织,但对骨骼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也同样造成一定影响。由于腹部为空腔结构,腹腔脏器结构复杂、多样,胸腰椎后凸畸形对腹部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脊柱后凸类型、顶椎位置、后凸畸形程度、脊柱融合程度及病史等都可能是腹部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脊柱外科医师在重视脊柱矫形的同时,须同样重视腹部形态和功能变化,早关注、早预防、早干预,降低腹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腹部功能的早期恢复。
来源: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5年8月第18卷第8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