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CO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重磅发布,王杰军教授详解DILI防治新趋势
2025-09-15

2025年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5)》的发布成为一大亮点。该指南系统梳理了当前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诊疗策略与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了权威、实用的参考依据。医脉通特邀王杰军教授就该指南的发布背景、临床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解读。



医脉通:本次会议上,《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5)》重磅发布,基于这份指南,能否请您剖析一下当下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诊疗现状,及其对临床诊疗带来的影响?


王杰军教授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我国肿瘤治疗领域,药物性肝损伤(DILI)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临床挑战。DILI的发生不仅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剂量减少或中断、患者依从性降低,还可能影响治疗决策,最终影响治疗转归。不仅如此,严重DILI本身亦可引发急性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随着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我国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在最易导致DILI的药物排序中,肿瘤药物排序已从1994—2011年的第5位提升至2012—2016年的第3位,占比也从4.7%提升至 11.13%1。在今年的CSCO年会我们可以看到,肿瘤药物仍在不断更新,抗肿瘤治疗也已经从靶向治疗发展为免疫治疗;新药物可能带来新的不良反应,从而为临床带来新的挑战。在DILI治疗领域,我们也有了更多新的探索、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证据,相应的,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本次《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5)》1的发布,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更为有效的诊疗工具,能帮助实现更好、更规范化的疾病管理。


医脉通:作为肿瘤支持治疗的一部分,您认为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有何深远意义?应如何进行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治疗和预防?


王杰军教授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中,DILI的防治是我们的关注要点,若不加以重视,它不仅影响治疗转归,也会给新药的有效执行带来阻力。因此,医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DILI,并进一步掌握其防治策略。积极应对DILI不仅可以保证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性,让患者能真正从抗肿瘤治疗中获益;还能够降低肝功能损伤程度,避免由此引发的生存期缩短、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我们仍需不断深入了解DILI的整个发生过程,尤其要关注不同药物所引发肝损伤的差异性特征。回顾近几年的国际性DILI诊疗大会,已出现针对免疫治疗、天然药物、肿瘤疫苗等特定DILI的专门防治建议。这提示我们,未来国内也需不断完善DILI的相关诊疗细节,从而提升该领域的整体防治水平。预防方面,我们仍需不断积累、总结相关经验,如准确识别易感人群和风险因素,明确导致肝损伤的高风险药物等,但目前,大多数医生对DILI的认知仍较为局限,因此我们应致力于更早识别DILI、更准确理解其病理机制,并掌握包括停药时机在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这些都是临床实践中亟需加强之处。


医脉通:指南明确指出,不推荐对所有肿瘤患者常规使用保肝药物进行一级预防,但在特定高风险人群中可考虑二级预防。对此您有何临床见解?


王杰军教授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当前医保政策的引导下,我们观察到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实现更好的预防性管理,我们需要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数据,也希望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实现“关口前移”,从预防入手,而不是等到患者发病再进行治疗。虽然亡羊补牢具有一定效果,但“代价”不菲。


尽管相关指南如《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5)》1的出台,可以规范临床行为,但我们仍希望在各诊疗中心持续积累经验、发现更多更有益的数据,通过扩大样本量,识别特异性患者,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最终提升DILI管理水平。尽管不推荐使用保肝药物进行常规预防,但在特定高风险人群中,药物的预防价值正在被探索。两项大型全国多中心研究2,3均表明,在实体瘤(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共1146例)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511例)患者中,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均能显著降低DILI的发生率;这一发现将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启发。


医脉通:结合您丰富的肿瘤支持治疗经验,您认为抗肿瘤药物性肝损伤诊疗领域未来还有哪些值得努力的方向?


王杰军教授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DILI的诊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分析。目前,药物代谢研究已揭示多种代谢模式,要从中辨识出独特规律颇具挑战。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特定靶点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建立DILI与肿瘤治疗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契机。


在临床上,我们现已开展了大量生化指标的检测,未来,我们是否能够将更多生化指标与治疗方案等信息相结合,通过更先进的算法进行整合分析,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工具——当前大模型和算力等人工智能领域的迅速发展为这一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


再者,DILI的诊断与管理亟需多学科协作。肝病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需要肿瘤内科、消化科、肝病科及药学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更合理、规范的个体化方案。我们也期待更多数据、算法工程师加入,共同开发用于判断病程、药物选择、用药时长及剂量优化的智能工具,以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R-NK)等新药物和新疗法不断涌现,它们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处置特殊性也亟待深入探讨。此外,我们还应积极推进中国真实世界研究,并加强基础机制探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并非仅是一种单纯的保肝药物,它还是一类非常典型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药物,具有中断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改变肿瘤患者体内整体炎症环境的作用。这一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值得在未来开展更深入的探索。


wechat_2025-09-15_091608_599.png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等. 国际肿瘤学杂志,2025,52(8):470-483.
2.秦叔逵,等.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22(2):97-106.
3.李国辉,等. 陕西医学杂志,2019,48(6):787-79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