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院后喂养,这些问题你都清楚吗?
2025-09-11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受出生体重、出生胎龄、住院期间不同的营养积累以及患有阻碍正常生长的慢性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出院时尚未达到与校正年龄相同足月儿一致的生长水平和体成分。早产儿出院后还要面临食物转换、辅食添加等影响生长发育的重要问题。《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5)》对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评估、特殊营养素补充及食物转换等问题提出管理意见。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中如何进行营养评估?


推荐意见: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中应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营养评估涵盖体格生长和血营养代谢指标监测,其中体格生长包括关键生长指标(体重、身长、头围)和生长速率;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早产儿需进行血营养代谢指标检查(B1)。


➤临床问题:出院后接受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喂养的早产儿何时开始转乳和调整?


推荐意见: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早产儿至少营养强化至校正胎龄40周,部分需强化至校正年龄3~6月龄甚至1岁(B1)。


推荐意见:根据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生长水平和增长速率、摄入奶量、营养指标以及是否存在严重合并症等综合因素制订个体化的转乳方案(GPS)。


推荐意见:转乳过程中应逐渐降低乳汁的能量密度至2 800 kJ/L(67 kCal/100 ml),首选母乳,如母乳不足可补充普通婴儿配方喂养(A1)。


推荐意见:转乳期间需监测生长指标,必要时监测血营养代谢指标(B1)。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铁元素如何补充?如何监测?


推荐意见:绝大多数早产儿需继续补充元素铁2 mg(/ kg·d)至少至6月龄,添加辅食后及时补充富含铁的食物(A1),可通过监测机体元素铁平衡状态(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浓度等)来指导铁元素的补充(GPS)。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维生素A如何补充?


推荐意见:早产儿出院后需继续额外口服维生素A,剂量 1 500~2 000 U/d,校正年龄3月龄前按照上限补充,之后可调整为下限剂量至3 岁(GPS)。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维生素D如何补充?如何监测调整?


推荐意见:早产儿出院后继续口服补充维生D,优选维生素D3制剂,剂量400~800 U/d,3月龄后剂量为400 U/d,持续补充至3岁(A1)。


推荐意见:监测血清25-(OH)D水平保证维持在50~125 nmol/L(GPS)。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如何补充钙、磷?如何监测调整?


推荐意见:为确保充足的钙、磷储存,推荐早产儿饮食中钙摄入量为120~200 mg(/kg·d)、磷摄入量为70~115 mg(/kg·d),转乳后注意复查监测血钙、磷和ALP等骨代谢指标水平(C2)。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是否需要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推荐意见:不推荐早产儿校正胎龄40周后常规额外补充DHA,可从富含DHA的母乳或配方中获取(GPS)。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院后是否需要常规补充益生菌?


推荐意见:不推荐早产儿出院后常规额外补充益生菌制剂(GPS)。


➤临床问题:早产儿何时引入辅食为宜?


推荐意见:早产儿在校正年龄4~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不应早于校正年龄3月龄,不应晚于校正年龄6月龄(B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