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ED 2025 | 陶娟教授:银屑病诊疗的中国实践——从规范化策略到多系统共病管理
2025-09-08
关键词: 银屑病 诊疗 规范
图片

编者按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免疫介导的疾病,除典型皮肤损害外,常累及关节并伴发多种共病。本病病程迁延、易复发,患者易承受显著身心与社会负担。近日,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第一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我们特别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陶娟教授,就银屑病的规范化诊疗、共病管理、药物选择及多学科协作等核心议题进行解读。本文整理访谈精要,以供临床参考。






陶教授,作为ACMED皮肤病学分会副主任主委。在这一新的平台上,您对于推动中国银屑病的诊疗规范化与临床研究发展,有哪些优先考虑的重点工作或战略规划?
陶娟教授

在规范化诊疗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应用、临床研究的推进以及下基层医疗活动的深入开展,国内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亚于国际水平。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生物制剂上市,包括国产和进口药物,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疗效下降,这究竟是真正的药物失效,还是由于用药不规范导致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无论是患者教育还是基层医生的培训,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诊疗规范方面的引导。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长期管理尤为重要。关于药物失效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如何评估失效,以及如何区分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目前国内对失效的判定标准较为严格,例如设定某些评分降低的具体阈值,而国际上的标准则相对宽松。如何科学界定失效,还需要依托临床大数据的调研与分析,从而为患者管理和医生培训提供更清晰的依据。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很多药物主要针对寻常型银屑病,而对特殊类型银屑病,如红皮病型,以及银屑病合并特应性皮炎等亚型,甚至伴有肿瘤、脂代谢异常等共病的患者,其规范化诊疗仍存在较大挑战。寻常型银屑病的诊疗路径较为明确,包括相关筛查和评分后即可选择适宜药物,但对这些特殊类型患者,尽管已有部分共识和指南,在实际诊疗中,从评估、共病评判到药物选择,仍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后续我们有必要针对这类特殊类型患者建立全国性的队列研究,从临床表现、诊疗实践到机制探讨,系统推进相关临床研究。虽然这类患者数量不多,研究之路也充满挑战,但中国的研究正不断与国际接轨,相信未来能够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近年来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层出不穷。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银屑病的治疗策略选择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平衡治疗的“达标”与“可及性”?
陶娟教授

目前是银屑病治疗领域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治疗药物层出不穷,从外用药物到系统治疗,尤其是系统治疗方面进展显著。如今我们有众多单克隆抗体药物,如针对TNF-α、IL-17、IL-23等靶点的制剂,同时还有不断上市的小分子药物,其中既包括进口药物,也有国产药物,为患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选择。这些药物覆盖了不同人群,既有适用于儿童的,也有面向成人的。

在众多药物中作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临床表现、个人偏好及认知水平等,进而与患者深入沟通,找到最适合他的药物。例如,若患者不方便频繁注射,更倾向口服给药,则可以考虑使用TYK2(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或阿普米斯特(PDE4抑制剂)这类安全性较好的口服药物;若患者希望延长用药间隔,则部分单克隆抗体可能会是更便利的选择。

同时,药物选择也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共病情况。例如,如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则需避免使用TNF-α抑制剂;如存在肠道问题或真菌感染史,则IL-17抑制剂也需谨慎评估;如有精神抑郁或其他共病,维A酸类药物也应尽量避免使用。面对众多治疗选择,我们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获益最大且风险最小的药物,把握好疗效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临床实践能力,也要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共同达成一致的治疗决策。以此为基础实施治疗,不仅效果更有保障,也能让患者更安心、更放心。



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共病管理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日益受到关注。作为领衔专家,您认为当前我国在银屑病共病筛查和全病程管理模式上,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什么?未来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陶娟教授:

在共病管理方面,银屑病不仅表现为皮肤问题,还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学科协同关注。例如银屑病关节炎,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应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关节疼痛等症状,必要时进行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并积极与风湿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开展深入交流,甚至联合开展临床研究。

除了关节问题,许多患者还合并肥胖、血糖异常等代谢相关疾病。目前我们在这些共病的筛查和诊治能力上仍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协作。临床观察发现,肥胖患者往往银屑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大,其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仍有待深入研究。今年以来,国家对体重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提示我们在银屑病治疗中不应仅依赖皮肤科药物,还应全方位关注患者代谢健康,合理应用如二甲双胍等有助于血糖控制和减重的药物,从而既控制银屑病病情,又降低复发和加重的风险。

此外,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共病也同样值得重视,不仅见于患者,有时也波及家属。建议对这类患者进行规范心理评估评分,并加强相关机制研究。银屑病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双向加重的关系,形成复杂的网络效应。应当认识到,银屑病不是孤立存在的皮肤疾病,而是与内分泌、神经、运动等多系统密切关联的系统性疾病。我们需要拓宽诊疗思路,加强对医生和患者在这方面的教育,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的长期管理。



小结

陶教授系统阐述银屑病诊疗的中国路径,提出三大重点方向:一是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确立符合国人的治疗应答与失效标准,更新指南并加强基层培训;二是针对红皮病型、脓疱型等特殊类型及合并肿瘤、代谢性共病的患者,构建全国多中心队列,填补诊疗与评估空白;三是推进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的精准应用,结合共病、偏好与药物特性实现个体化治疗,并强化与风湿科、内分泌科、精神科等多学科协作,建立覆盖筛查、干预与长期随访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皮损、关节与心理等多重健康获益。



专家简介


图片

陶娟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

  • 教育部长江学者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委

  • 皮肤疾病诊疗和健康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审稿专家:陶娟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