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规范化诊疗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应用、临床研究的推进以及下基层医疗活动的深入开展,国内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亚于国际水平。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生物制剂上市,包括国产和进口药物,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疗效下降,这究竟是真正的药物失效,还是由于用药不规范导致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无论是患者教育还是基层医生的培训,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诊疗规范方面的引导。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长期管理尤为重要。关于药物失效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如何评估失效,以及如何区分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目前国内对失效的判定标准较为严格,例如设定某些评分降低的具体阈值,而国际上的标准则相对宽松。如何科学界定失效,还需要依托临床大数据的调研与分析,从而为患者管理和医生培训提供更清晰的依据。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很多药物主要针对寻常型银屑病,而对特殊类型银屑病,如红皮病型,以及银屑病合并
因此,后续我们有必要针对这类特殊类型患者建立全国性的队列研究,从临床表现、诊疗实践到机制探讨,系统推进相关临床研究。虽然这类患者数量不多,研究之路也充满挑战,但中国的研究正不断与国际接轨,相信未来能够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目前是银屑病治疗领域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治疗药物层出不穷,从外用药物到系统治疗,尤其是系统治疗方面进展显著。如今我们有众多单克隆抗体药物,如针对TNF-α、IL-17、IL-23等靶点的制剂,同时还有不断上市的小分子药物,其中既包括进口药物,也有国产药物,为患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选择。这些药物覆盖了不同人群,既有适用于儿童的,也有面向成人的。
在众多药物中作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临床表现、个人偏好及认知水平等,进而与患者深入沟通,找到最适合他的药物。例如,若患者不方便频繁注射,更倾向口服给药,则可以考虑使用TYK2(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或阿普米斯特(PDE4抑制剂)这类安全性较好的口服药物;若患者希望延长用药间隔,则部分单克隆抗体可能会是更便利的选择。
同时,药物选择也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共病情况。例如,如患者合并
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临床实践能力,也要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共同达成一致的治疗决策。以此为基础实施治疗,不仅效果更有保障,也能让患者更安心、更放心。
在共病管理方面,银屑病不仅表现为皮肤问题,还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学科协同关注。例如银屑病关节炎,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应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关节疼痛等症状,必要时进行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并积极与风湿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开展深入交流,甚至联合开展临床研究。
除了关节问题,许多患者还合并肥胖、血糖异常等代谢相关疾病。目前我们在这些共病的筛查和诊治能力上仍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协作。临床观察发现,肥胖患者往往银屑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大,其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仍有待深入研究。今年以来,国家对体重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提示我们在银屑病治疗中不应仅依赖皮肤科药物,还应全方位关注患者代谢健康,合理应用如二甲双胍等有助于血糖控制和减重的药物,从而既控制银屑病病情,又降低复发和加重的风险。
此外,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共病也同样值得重视,不仅见于患者,有时也波及家属。建议对这类患者进行规范心理评估评分,并加强相关机制研究。银屑病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双向加重的关系,形成复杂的网络效应。应当认识到,银屑病不是孤立存在的皮肤疾病,而是与内分泌、神经、运动等多系统密切关联的系统性疾病。我们需要拓宽诊疗思路,加强对医生和患者在这方面的教育,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的长期管理。
小结
陶教授系统阐述银屑病诊疗的中国路径,提出三大重点方向:一是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确立符合国人的治疗应答与失效标准,更新指南并加强基层培训;二是针对红皮病型、脓疱型等特殊类型及合并肿瘤、代谢性共病的患者,构建全国多中心队列,填补诊疗与评估空白;三是推进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的精准应用,结合共病、偏好与药物特性实现个体化治疗,并强化与风湿科、内分泌科、精神科等多学科协作,建立覆盖筛查、干预与长期随访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皮损、关节与心理等多重健康获益。
陶娟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委
皮肤疾病诊疗和健康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审稿专家:陶娟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