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ED 2025 | 宋志强教授:聚焦难治性荨麻疹个体化治疗与新药进展,解读中国首部指南核心推荐
2025-09-05
关键词: 难治性荨麻疹 诊疗
图片


编者按

慢性难治性荨麻疹临床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个体化策略缺失、新型药物合理应用不足,以及指南落地执行中的实际困难。近日,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第一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值此契机,特邀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志强教授,就慢性与难治性荨麻疹的阶梯治疗、新型药物精准使用及我国首部诊治指南的核心要点进行深入阐释,为临床诊疗与科研方向提供权威指导。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中,如何结合诱因、病程及抗组胺药应答,优化阶梯式方案以提升长期控制率? 
宋志强教授: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个性化治疗原则至关重要。治疗目标需聚焦症状完全控制,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病程、诱因及既往治疗反应制定方案:  

病程管理策略:急性荨麻疹强调尽早干预,以降低慢性化风险并提升后续疗效;慢性荨麻疹则需详细询问既往用药史与治疗反应。若患者对一种或多种抗组胺药存在治疗抵抗,可采取抗组胺药联用、剂量加倍,甚至直接启动二线治疗(如奥马珠单抗)。  

诱因筛查与干预:尽管慢性荨麻疹常被称为自发性荨麻疹,病因尚不明确,但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与必要实验室检查可探寻部分诱因。例如,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适当提高抗组胺药剂量,并密切观察治疗反应。  

综上,临床需基于病程特点、诱因线索及既往治疗应答,动态调整个性化方案,以实现精准控症。



难治性荨麻疹的新型疗法(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应如何精准界定适用人群?疗效监测与安全管理有哪些关键点?
宋志强教授:

目前国际上对难治性荨麻疹尚无统一定义,但2025年发布的《中国难治性自发性荨麻疹诊疗指南》已明确界定:对常规剂量、增加剂量或联合治疗的抗组胺药均无反应的荨麻疹,即为难治性荨麻疹。

在难治性荨麻疹治疗方案选择上,除了传统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外,我们可以考虑新型靶向药物(包括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且制定方案时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要结合患者病情与治疗需求,例如部分患者倾向于注射给药,部分则优先选择口服药物;另一方面需参考患者既往治疗情况,以此确定起始治疗药物与治疗模式。

治疗过程中,需在特定时间节点(如0周、4周、12周)通过US7(荨麻疹活动度评分7项)或UCT(荨麻疹控制测试)评估患者治疗反应,判断疗效是否达标、分析无反应的可能原因。尤其需关注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存在常规治疗抵抗,例如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更适合选用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靶向药物治疗。

若患者既往使用多种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后疗效仍不佳,可尝试新型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以及即将上市的BTK抑制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选择时,需充分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合并症及既往药物反应,确保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与合理性。



近期,您和团队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中国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诊治指南(2025版)》,指南中基于中国证据所作出的最核心的推荐是什么?
宋志强教授:

《中国难治性自发性荨麻疹诊疗指南》的制定充分结合中国国情与中国人群的研究结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目前国内外针对难治性荨麻疹的治疗缺乏统一规范,因此指南制定过程中,首先系统梳理了现有治疗方案的证据等级,并据此给出强推荐、弱推荐或不推荐的分级建议;同时在专家讨论环节,充分融入中国人群的生理特点与相关研究数据,确保推荐方案更贴合国内临床实际。

指南中的两大核心要点:

第一是明确了治疗方案的优先级分级。此前国内临床针对难治性荨麻疹的治疗存在用药随意性,部分医生可能优先选用激素、JAK抑制剂或雷公藤等中成药,缺乏统一的轻重缓急排序。指南依据证据等级与中国人群研究结果,清晰划分推荐层次:例如将奥马珠单抗列为首选;若奥马珠单抗治疗无效,优先推荐环孢素;若患者存在环孢素使用禁忌,可选用度普利尤单抗(该药已在美国、日本等国获批用于难治性荨麻疹,证据相对充分)。而JAK抑制剂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因现有证据较少,仅作为后续备选,未纳入高优先级推荐。这种分级模式能指导临床医生按证据等级逐步选择药物,既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又契合国内诊疗现状。

第二是强调专病门诊建设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这类情绪问题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影响药物治疗反应。因此指南后半部分明确提出,需通过建设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化诊疗;同时开展多样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这一内容突破了单纯药物治疗的局限,从“生理-心理”双重维度关注患者康复,是指南的特色,也能进一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围绕荨麻疹,您和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哪些前沿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宋志强教授:

慢性荨麻疹未来研究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旨在进一步明确疾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

第一,深入探索发病机制与治疗反应关联。慢性荨麻疹诱因复杂、发病机制多样,临床中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如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的反应存在差异。未来计划通过单中心或多中心研究,分析患者不同内表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内表型与不同治疗药物的潜在关联,进而寻找可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这一研究能有效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患者更换药物的等待时间,提升诊疗效率。

第二,评估新型药物的治疗与疾病修饰效果。重点关注即将上市的BTK抑制剂,以及低剂量IL-2等免疫调节药物,将联合国内研究者共同探讨这类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同时分析其对疾病进程的修饰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治疗选择。

第三,研究辅助治疗的机制、疗效与安全性。此前研究发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患者接受特定辅助治疗(如血疗法)后疗效较好,但该疗法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挖掘。未来还将针对光疗等辅助手段,结合现有经典治疗(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系统分析其在难治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这也是目前正在推进的研究工作。



小结:宋志强教授指出,慢性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量病程阶段、潜在诱因及既往治疗反应制定阶梯方案;对于难治性患者,应依据中国首部诊疗指南进行药物分级选择,优先推荐奥马珠单抗,并借助UAS7/UCT工具规范监测疗效。该指南特别强调专病门诊建设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推动“生理-心理”综合管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探索发病机制与治疗预测标志物、评估BTK抑制剂等新药疗效,以及深化辅助治疗机制研究,全面提升荨麻疹诊疗水平。



专家简介


图片

宋志强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

  • 重庆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中国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医师

  • 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慕尼黑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 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等期刊编委

审稿专家:宋志强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