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病程管理策略:急性荨麻疹强调尽早干预,以降低慢性化风险并提升后续疗效;慢性荨麻疹则需详细询问既往用药史与治疗反应。若患者对一种或多种抗组胺药存在治疗抵抗,可采取抗组胺药联用、剂量加倍,甚至直接启动二线治疗(如
诱因筛查与干预:尽管慢性荨麻疹常被称为自发性荨麻疹,病因尚不明确,但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与必要实验室检查可探寻部分诱因。例如,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适当提高抗组胺药剂量,并密切观察治疗反应。
综上,临床需基于病程特点、诱因线索及既往治疗应答,动态调整个性化方案,以实现精准控症。
目前国际上对难治性荨麻疹尚无统一定义,但2025年发布的《中国难治性自发性荨麻疹诊疗指南》已明确界定:对常规剂量、增加剂量或联合治疗的抗组胺药均无反应的荨麻疹,即为难治性荨麻疹。
在难治性荨麻疹治疗方案选择上,除了传统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外,我们也可以考虑新型靶向药物(包括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且制定方案时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要结合患者病情与治疗需求,例如部分患者倾向于注射给药,部分则优先选择口服药物;另一方面需参考患者既往治疗情况,以此确定起始治疗药物与治疗模式。
治疗过程中,需在特定时间节点(如0周、4周、12周)通过US7(荨麻疹活动度评分7项)或UCT(荨麻疹控制测试)评估患者治疗反应,判断疗效是否达标、分析无反应的可能原因。尤其需关注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存在常规治疗抵抗,例如合并
若患者既往使用多种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后疗效仍不佳,可尝试新型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以及即将上市的BTK抑制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选择时,需充分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合并症及既往药物反应,确保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与合理性。
《中国难治性自发性荨麻疹诊疗指南》的制定充分结合中国国情与中国人群的研究结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目前国内外针对难治性荨麻疹的治疗缺乏统一规范,因此指南制定过程中,首先系统梳理了现有治疗方案的证据等级,并据此给出强推荐、弱推荐或不推荐的分级建议;同时在专家讨论环节,充分融入中国人群的生理特点与相关研究数据,确保推荐方案更贴合国内临床实际。
指南中的两大核心要点:
第一是明确了治疗方案的优先级分级。此前国内临床针对难治性荨麻疹的治疗存在用药随意性,部分医生可能优先选用激素、JAK抑制剂或雷公藤等中成药,缺乏统一的轻重缓急排序。指南依据证据等级与中国人群研究结果,清晰划分推荐层次:例如将奥马珠单抗列为首选;若奥马珠单抗治疗无效,优先推荐环孢素;若患者存在环孢素使用禁忌,可选用度普利尤单抗(该药已在美国、日本等国获批用于难治性荨麻疹,证据相对充分)。而JAK抑制剂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因现有证据较少,仅作为后续备选,未纳入高优先级推荐。这种分级模式能指导临床医生按证据等级逐步选择药物,既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又契合国内诊疗现状。
第二是强调专病门诊建设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这类情绪问题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影响药物治疗反应。因此指南后半部分明确提出,需通过建设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化诊疗;同时开展多样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这一内容突破了单纯药物治疗的局限,从“生理-心理”双重维度关注患者康复,是指南的特色,也能进一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慢性荨麻疹未来研究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旨在进一步明确疾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
第一,深入探索发病机制与治疗反应关联。慢性荨麻疹诱因复杂、发病机制多样,临床中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如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的反应存在差异。未来计划通过单中心或多中心研究,分析患者不同内表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内表型与不同治疗药物的潜在关联,进而寻找可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这一研究能有效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患者更换药物的等待时间,提升诊疗效率。
第二,评估新型药物的治疗与疾病修饰效果。重点关注即将上市的BTK抑制剂,以及低剂量IL-2等免疫调节药物,将联合国内研究者共同探讨这类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同时分析其对疾病进程的修饰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治疗选择。
第三,研究辅助治疗的机制、疗效与安全性。此前研究发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患者接受特定辅助治疗(如自血疗法)后疗效较好,但该疗法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挖掘。未来还将针对光疗等辅助手段,结合现有经典治疗(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系统分析其在难治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这也是目前正在推进的研究工作。
小结:宋志强教授指出,慢性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量病程阶段、潜在诱因及既往治疗反应制定阶梯方案;对于难治性患者,应依据中国首部诊疗指南进行药物分级选择,优先推荐奥马珠单抗,并借助UAS7/UCT工具规范监测疗效。该指南特别强调专病门诊建设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推动“生理-心理”综合管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探索发病机制与治疗预测标志物、评估BTK抑制剂等新药疗效,以及深化辅助治疗机制研究,全面提升荨麻疹诊疗水平。
宋志强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中国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医师
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慕尼黑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等期刊编委
审稿专家:宋志强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