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9月1日,2025年欧洲
戴文博医生在ESC现场汇报研究结果 长期服用 研究背景 对于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并需行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术前追加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不明确。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在PCI围术期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再负荷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目标试验模拟框架设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天津82家医院。研究纳入了2010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1年内接受两次PCI手术的患者。根据第二次PCI术前24小时内是否接受阿司匹林300 mg再负荷,将患者分为再负荷组(300 mg)与维持剂量(100 mg)组。 主要终点是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计划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MACCE各组分及出血事件。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平衡组间基线特征,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组间风险比(HR)。 研究结果 在33082名初始筛查患者中,最终30917名患者入选,其中5139名接受阿司匹林再负荷治疗。经1:1 PSM匹配后,形成4250对患者队列。匹配后基线特征均衡。 分析结果显示,与维持剂量组相比,再负荷组显著降低1月MACCE风险(HR=0.64; 95% CI: 0.48-0.86; p=0.003),其主要驱动因素为计划外血运重建风险显著降低(HR=0.23; 95% CI:0.14-0.40; p<0.001)。两组间在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出血事件风险上无统计学差异。 亚组分析显示,再负荷的获益主要在于非 研究结论 对于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重复PCI患者,术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再负荷治疗可显著降低短期MACCE风险,且未增加出血事件风险。然而,此策略更多支持非AMI患者的获益。该研究为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了新的真实世界证据。 患者1个月时的临床终点 1 个月终点的Kaplan-Meier 曲线 探索性分析:患者的1 年临床终点 亚组分析:1个月MACCE事件 亚组分析:1个月出血事件 基于机器学习驱动的脂质组学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分级中的无创评估研究 研究背景 磷脂与鞘脂类代谢物(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及神经酰胺等)已被证实在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关于血浆脂质组学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关联性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整合血清脂质组学生物标志物与临床指标,构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无创分类模型。 研究方法 于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期间前瞻性纳入257例来自单一中心的 研究结果 脂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2大类312种脂质分子。结合57项临床变量的数据分析,最终确定8个关键预测因子,包括 研究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整合脂质组学特征与临床变量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准确识别高危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验证仅限于ACS人群。为进一步提升模型的临床适用性与泛化能力,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在涵盖CAD全疾病谱的队列中进行外部验证。 测试集中三种模型的性能 SVM + RFE用于特征选择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的 ROC 曲线分析
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1型与2型心肌梗死中的安全性悖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研究背景 质子泵抑制剂(PPIs)常被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胃肠道保护,但其安全性仍存争议,尤其在不同心肌梗死亚型中存在差异。近期研究指出长期使用PPIs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但该风险在心肌梗死背景下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1型心肌梗死(T1MI)以冠状动脉阻塞为特征,而2型心肌梗死(T2MI)常与无明显冠状动脉疾病的缺血相关,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对PPI治疗的反应性。这种临床不确定性凸显了开展大规模研究的必要性,以明确PPIs对T1MI与T2MI患者不良结局的差异化影响,最终指导这一高风险人群的循证用药。 研究方法 本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82家医院的临床数据,共纳入2,247例T2MI患者和84,505例T1MI患者。根据PPI使用情况对参与者分组,并在各亚型内采用PSM平衡基线协变量。 主要终点为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包括全因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和出血事件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出血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调整后风险比(aHR)及95%置信区间(95%CI)。 研究结果 在T2MI队列(n=2,247;年龄76.1±10.1岁,女性占41.6%)中,经1:1 PSM匹配后(314对),PPI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NACE(aHR=0.91,95%CI:0.77-1.07,P=0.251)、全因死亡(aHR=0.92,95%CI:0.78-1.08,P=0.281)、心源性死亡(aHR =0.95,95%CI:0.80-1.14,P=0.586)及出血事件(aHR=0.30,95%CI:0.04-2.50,P=0.265)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相反,在T1MI队列(n=84,505;年龄63.8±13.9岁,女性占29.0%)中,经1:1 PSM匹配后(11,214对),用PPI未降低NACE(aHR=0.97,95%CI:0.92-1.01,P=0.154)、全因死亡(aHR=0.95,95%CI:0.89-1.01,P=0.123)和心源性死亡风险(aHR=0.97,95%CI:0.90-1.05,P=0.476),但显著增加出血风险(aHR=1.12,95%CI:1.03-1.23,P=0.012)。 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PPIs的使用既未改善也未恶化T2MI患者的临床结局,提示在该人群中常规使用可能是安全的。相反,PPIs使用与T1MI患者出血风险轻度增加相关,强调需进行风险-获益评估。这些发现符合T1MI与T2MI的病理生理异质性,对优化PPI处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探索PPI在T1MI中引起出血的机制,并结合T2-RISK评分等风险分层工具实现个体化治疗。 揭示预后营养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 研究背景 慢性贫血常并存于AMI患者,并与不良结局相关。预后营养指数(PNI)通过公式 10×血清白蛋白(g/dL)+ 0.005×淋巴细胞计数(/μL) 计算,是一种有效的营养与免疫状态验证指标。然而,PNI与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PNI与该高危人群1年预后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本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82家医院的23,162例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平均年龄68.3±11.3岁;男性占81.0%)。根据PNI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营养良好组(PNI > 38,n=10,419)和中重度营养缺乏组(PNI ≤ 38,n=12,743)。 主要终点为1年NA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梗、 研究结果 1年随访中,与中重度营养缺乏组相比,营养良好组出现更高的不良事件风险:NACE(aHR=1.27,95%CI:1.19–1.35,P<0.001)、全因死亡(aHR=1.47,95%CI:1.35–1.59,P<0.001)、心源性死亡(aHR=1.38,95%CI:1.25–1.51,P<0.001)、出血事件(aHR=1.56,95%CI:1.37–1.78,P<0.001)、脑梗死(aHR=1.24,95%CI:1.05–1.47,P=0.013)。Kaplan-Meier分析结果与以上结论一致。两组在再发心梗和 研究结论 在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中,PNI ≤ 38与1年NA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出血事件和脑梗死风险增加相关。研究结果提示PNI在该高危人群中具有重要的营养评估价值,并提示营养干预可能带来获益。未来仍需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验证这一结论,并探索营养支持的疗效。 两组患者的研究结局 两组患者的NACE累积发生率 PCSK9抑制剂在AMI-BIRISK患者中的心血管结局: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研究背景 对于兼具高出血与高缺血风险(BIRISK)的AMI患者,临床管理仍面临挑战。AMI-BIRISK患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脆弱性,需制定个体化的血脂管理策略。当前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评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kexin 9型抑制剂(PCSK9i)用于AMI-BIRISK患者的风险与获益。鉴于PCSK9i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改善生存率的潜力,深入探讨其在该人群中的应用价值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 本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82家医院的65,181例具有BIRISK特征的AMI患者数据。根据是否使用PCSK9i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非PCSK9i组(n=62,805)和PCSK9i组(n=2,376)。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1:3比例)平衡年龄、性别、基线血脂水平、病史及用药等关键协变量。 主要终点为1年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MACCE的各组分、BARC 3或5型出血、全因死亡和脑出血。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模型评估PCSK9i使用与结局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 在65,181例患者中(年龄70.70±10.34岁;53.7%为男性),PCSK9抑制剂使用者更年轻(66.50±1.09岁 vs. 70.86±10.28岁),甘油三酯水平更高(1.96±1.69 mmol/L vs. 1.58±1.16 mmol/L),LDL-C水平更高(3.45±1.05 mmol/L vs. 2.99±1.01 mmol/L),HDL-C水平更低(1.08±0.30 mmol/L vs. 1.11±0.35 mmol/L)。匹配后共分析6,682例非PCSK9i患者与2,288例PCSK9i患者。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PCSK9i治疗显著降低1年MACCE风险[调整后风险比(aHR)=0.79,95% CI:0.69-0.90,P<0.001]、复发性心肌梗死(aHR=0.63,95%CI:0.49-0.82,P<0.001)以及BARC 3或5型出血(aHR=0.35,95%CI:0.18-0.68,P=0.002)。Kaplan-Meier分析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全因死亡、脑出血及MACCE其他组分等终点未见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 本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PCSK9i治疗可显著降低AMI-BIRISK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些结果凸显了PCSK9i在这一高风险人群中的潜在获益,支持开展进一步前瞻性研究以验证上述发现。 AMI-BIRISK 患者 1 年时的MACCE、BARC 3 型或 5 型出血及复发性心肌梗死的Kaplan-Meier曲线图 PSM后 1 年结局的临床事件发生数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HR森林图 残余胆固醇对临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 研究背景 残余胆固醇(RC)作为致 研究方法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中国82家医院的数据。ICLs患者根据RC水平分为四组:Q1(RC < 11.87 mg/dl,n = 3,594)、Q2(11.87–21.9 mg/dl,n = 3,594)、Q3(21.9–35.35 mg/dl,n = 3,593)和Q4(RC > 35.35 mg/dl,n = 3,594)。 主要终点为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脑梗死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采用多变量Cox比例回归分析RC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关联,并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探索非线性相关性。 研究结果 共纳入14,375名参与者(年龄62.61±9.54岁;56.8%为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45年(IQR 5.39-5.54)。与Q1组相比,较高RC分位数组的MACCE风险未显示显著差异:Q2组[aHR=1.06,95% CI:0.95-1.18,P=0.27]、Q3组(aHR=1.02,95%CI:0.91-1.14,P = 0.70)、Q4组(aHR=0.96,95%CI:0.85-1.08,P = 0.47)。 同样,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在各个分位数间也未显示显著关联。这些结果表明,残余胆固醇水平与ICLs患者的MACCE、全因死亡或心肌梗死无显著相关性。此外,RCS分析提示在校正多种协变量后,RC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同RC分组临床事件发生数量(A)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风险比(B) 不同RC水平对MACCE、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预后的影响 研究结论 本大规模队列研究对传统认为的"RC驱动ICLs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假设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RC水平可能并非该人群MACCE、全因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关键预后标志物。这一结果对完善临界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风险分层策略具有重要启示,并提示当前血脂管理指南需要重新评估。
不同分期 研究背景 既往研究提示,PCI可能显著改善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结局。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CKD分期对PCI预后效应的影响。 研究目的 评估PCI对NSTEMI合并CKD患者主要临床结局的影响,包括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同时,进一步分析CKD分期是否会对PCI疗效产生分层效应,并探讨CKD分期与PCI之间的交互作用。 研究方法 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天津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 研究结果 在CKD 3–5期组中,接受PCI的患者NACE风险显著降低(HR = 0.577,p < 0.001),心源性死亡(HR = 0.512,p < 0.001)、心肌梗死(HR = 0.534,p < 0.001)、全因死亡(HR = 0.529,p < 0.001)均明显减少,而出血(p = 0.461)及新发卒中(p = 0.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CKD 1–2期组中,PCI同样显著降低NACE(HR = 0.597,p < 0.001)、心源性死亡(HR = 0.423,p < 0.001)、心肌梗死(HR = 0.567,p < 0.001)及全因死亡(HR = 0.447,p < 0.001)的风险。交互作用分析提示PCI与CKD分期在NACE上存在统计学显著的加性与乘性交互作用(RERI = 0.052;AP = 0.085;S = 0.921;乘性交互OR = 1.169;p < 0.05)。 研究结论 在NSTEMI合并CKD患者中,PCI与NACE、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显著相关,且该效应在CKD 1–2期及3–5期患者中均有体现。交互作用分析表明,PCI在不同CKD阶段均能提供持续而显著的临床获益。同时,随eGFR升高,NACE风险呈下降趋势。 不同CKD分期及PCI状态下NACE一年累积发生率的Kaplan-Meier曲线 不同eGFR水平下PCI对一年结局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及交互作用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 研究背景 营养不良与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显著增加密切相关。在NSTEMI患者中,营养不良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进程和预后,同时影响PCI的风险获益平衡。目前尚不清楚在合并营养不良的NSTEMI患者中,保守治疗或介入治疗哪种方案更有益。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NSTEMI合并营养不良患者接受保守治疗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结局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来自82家二级或三级医院的NSTEMI患者队列。营养状况采用CONUT评分评估,该评分基于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胆固醇水平计算。评分0–1为营养正常,评分>2为营养不良。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 主要终点为1年NACE,其定义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任何血运重建)与出血事件(BARC ≥ 3级)的复合终点。 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评估治疗策略与结局的关系,并通过PSM调整混杂因素,Kaplan–Meier曲线绘制生存情况。 研究结果 共纳入18,722例NSTEMI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其中6,447例接受介入治疗,12,275例接受保守治疗。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1年MACCE(aHR=0.522,95%CI:0.484–0.523,P<0.001)和NACE(aHR=0.462,95%CI:0.421–0.507,P<0.001)的风险。 在1:1 PSM匹配队列(n=9,458)中结果一致(MACCE:aHR=0.506,95%CI:0.465–0.551,P<0.001;NACE:aHR=0.471,95%CI:0.423–0.524,P<0.001)。Kaplan–Meier曲线亦显示介入治疗组MACCE及NACE发生率显著降低。 研究结论 合并营养不良的N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可获得更优的临床结局。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该高危人群中,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主要结局的Cox 分析 1 年主要结局的比较 主要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图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贫血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预后意义 研究背景 贫血是心血管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与AMI患者的不良临床状态和预后密切相关。同样,营养不良在多种疾病中也被证实会对预后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在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其预后意义仍缺乏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来自天津市82家二级及三级医院的23,162例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慢性贫血定义为男性血红蛋白(Hb)<135 g/L,女性Hb <120 g/L。营养风险指数(NRI)计算公式为:1.489 × 血清白蛋白(g/L) + 41.7 ×(体重/理想体重)。根据NRI评分,患者分为两组:营养良好组(NRI ≥100)和营养不良组(NRI <100)。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评估营养不良与1年预后(全因死亡及MACCE[包括心血管死亡、再发心梗及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采用PSM调整混杂因素,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绘制生存情况。 研究结果 根据NRI分组,13,625例(58.8%)患者营养良好,9,537例(41.2%)患者营养不良。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症负担更重。随访1年内,营养不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全因死亡:22.4% vs 9.7%,P<0.001; MACCE:24.7% vs 15.0%, P<0.001)。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aHR=1.304,95%CI:1.215–1.400,P<0.001)及MACCE风险(aHR=1.149,95%CI:1.080–1.222,P<0.001)。在1:1 PSM匹配队列(n=16,414)中结果一致(全因死亡:aHR=1.310,95%CI:1.210–1.419,P<0.001;MACCE:aHR=1.145,95%CI:1.067–1.228,P<0.001)。Kaplan–Meier曲线亦提示,营养良好组全因死亡及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 研究结论 营养不良在AMI合并慢性贫血患者中十分常见,且与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相关。未来需开展临床试验以前瞻性验证营养干预在该类患者中的有效性。 主要结局COX分析 1 年主要结局的比较 主要结局的Kaplan-Meier 曲线图 β受体阻滞剂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 研究背景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强调β受体阻滞剂(B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益处,但对于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AMI患者,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案。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天津市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82家二级及三级医院的AMI队列。严重心力衰竭定义为Killip分级3级。主要结局为1年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任何血运重建)。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调整混杂因素。 研究结果 共纳入17,921例合并严重心衰的AMI患者,其中11,523例在住院期间使用BB,6,398例未使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BB治疗可显著降低1年MACE(aHR = 0.696,95%CI:0.654–0.740,P < 0.001)、心源性死亡(aHR = 0.625,95%CI:0.582–0.672,P < 0.001)及全因死亡(aHR = 0.652,95%CI:0.612–0.696,P < 0.001)。在1:1 PSM匹配队列(n = 9,458)中结果一致。Kaplan-Meier曲线分析亦提示,BB组MACE、心源性死亡及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研究结论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显著降低AMI合并严重心衰患者的MACE及死亡风险,提示其在该类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专家简介 陈康寅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市河西区人大代表;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FESC;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冠心病介入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 中华老年医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南与共识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专委会常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 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五届人民满意好医生、天津医科大学十佳医生、“津门医学英才”等称号;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Circulation 等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 研究者简介 戴文博医生 心血管内科硕士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科医师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2篇 获校级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单项奖学金 研究者简介 任佳怡医生 天津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陈康寅教授的指导下主要从事冠心病治疗、医疗大数据分析、AI技术辅助心血管病诊疗等方向的临床研究 研究者简介 刘峻宇医生 天津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陈康寅教授的指导下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大数据分析等方向的临床研究 研究者简介 郭荣鑫医生 天津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陈康寅教授的指导下主要从事冠心病治疗、医疗大数据分析、AI技术辅助心血管病诊疗等方向的临床研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