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5-08-29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作者:解放军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骨科    朱天昊


膝关节后内侧角(PMC)是内侧副韧带浅层(sMCL)前缘至后交叉韧带(PCL)内侧中所包含的位于膝关节后内侧间隙中解剖稳定组织的统称,PMC损伤又称为“膝关节被忽略的角落”,通常合并前交叉韧带(ACL)、PCL的损伤。既往对PMC损伤的研究较膝关节后外侧角(PLC)更少,对其的忽视易导致漏诊、误诊,故本文对PMC损伤的解剖、生物力学、诊断、治疗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解剖


PMC包含有sMCL、深部内侧副韧带(dMCL),此两者为最主要结构,而其他还包括后斜韧带(POL)、腘斜韧带(OPL)、内侧半月板后角(PHMM)、半膜肌扩张部(SE)。其中sMCL、dMCL、POL为主要的解剖结构,sMCL更是其中的核心韧带。MCL是膝关节内侧最重要的结构,最初由Palm⁃er等将其分为深浅两层,其后则由Warren等将其分为3层结构,分别为筋膜层、浅层、深层。sMCL的股骨止点不固定,部分研究认为其止点位于股骨内上髁近端3.2mm,后端4.8mm,而其他研究则认为恰好位于股骨内上髁上。其胫骨止点则有两个,近端止于关节面远端12.2mm,远端止于关节面远端61.2mm。dMCL与sMCL之间由滑囊间隔开,属内侧关节囊的增厚部分,与内侧半月板关系密切,可分为板股韧带、板胫韧带两束。板股韧带、板胫韧带均起自内侧半月板,板股韧带较长,止于股骨内上髁后方、远端各15.1mm,板胫韧带较厚,止于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远端3.2mm。


POL最早由Hughston等于1973年提及,近端止于内收肌结节附近,位于其远端7.7mm、后方6.4mm,腓肠肌结节远端1.4mm、前方2.9mm,内收肌结节后方15.4mm,近端6.6mm,远端止于胫骨的关节囊韧带的增厚部分,且远端胫骨止点可分为3支:(1)胫骨支或中央支,止于胫骨后关节面边缘,半膜肌腱上方;(2)上支或关节囊支,附着于后侧关节囊及OPL近端;(3)远支附着于半膜肌腱鞘及半膜肌胫骨附着点远端。


OPL是后膝关节最大的结构,绝大多数起源于半膜肌内侧缘,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关节囊上,但也有少数解剖变异者,止于PLC的腓肠豆上。OPL的解剖变异概率较大,部分解剖学研究发现其形态各异,呈Y形、Z形、带状、复杂形状,且可分为1支、2支或3支。SE起源于坐骨结节,最终分为不同几支止于膝关节内侧,直支向前移动,插入胫骨内侧髁后侧。前支在POL下向前延伸,附着在内侧副韧带下方的胫骨内侧髁上。下支通过POL、MCL下方,附着在MCL的胫骨附着点上方。关节囊支具有较深的位置,并且与OPL的关节囊部分汇合。第5支OPL也属于SE的一部分。


生物力学


PMC位于膝关节后内侧,主要功能是限制膝关节的前内侧旋转,其构成复杂,包括韧带、肌肉、半月板3种不同的组织,为膝关节后内侧提供了静态及动态稳定性。sMCL是主要的前内侧旋转、外翻稳定器,而dMCL是次要的外翻稳定器,且对胫骨前移、外旋也起一定的稳定作用。POL的最大拉伸强度为225.2N,平均刚度为32.2N,POL是膝关节0°~30°屈曲时内旋的主要稳定器,同时也是胫骨后移的次要稳定器,特别是PCL功能缺失时。OPL位于膝关节后方,横跨PLC及PMC,是限制膝关节过度伸展的解剖结构。Wu等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显示OPL在膝关节过伸、外旋时收紧,而切掉OPL后,外旋角度增加8.4°。Mor⁃gan等则发现OPL缺失的膝关节过伸角度明显增大,证明了其限制过伸的重要作用。股骨、胫骨一般通过板股韧带、板胫韧带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接,PHMM与ACL共同限制胫骨的前移,所以PHMM在ACL功能缺失的膝关节中起着制动停止作用,两者功能同时缺失时加重膝关节的松弛及骨关节炎进展。PHMM的该项机制由Kim等于2018年证实,当ACL功能缺失、PHMM后缘与胫骨平台后缘垂线相交时,胫骨前移2.8mm。SE是膝关节PMC重要的动态稳定结构,除其OPL分支起限制膝关节过伸、稳定后侧关节囊作用外,还可以保护PHMM免受股骨与胫骨的挤压,同时与腘肌、股二头肌起协同稳定作用。


诊断


PMC损伤的诊断首先应询问患者详细病史,急性损伤者应明确受伤机制,慢性损伤者应明确发病时间及下肢是否畸形。外翻应力导致PMC损伤较为常见,运动时的过度外旋也可导致PMC损伤。PMC损伤可导致前内侧旋转不稳定(AMRI),AMRI指sMCL及POL损伤时,胫骨内侧平台相对于股骨内髁向前半脱位并外旋。外翻应力试验是使用较广的PMC损伤查体方式,查体时,医师一手置于股骨远端外侧,另一手置于胫骨近端内侧,两手配合使膝关节外翻。当膝关节屈曲30°时,后内侧处疼痛和轻微的松弛程度为1级即sMCL扭伤,而在30°时松弛,但0°时稳定属于2级即sMCL撕裂,如在30°和0°时均松弛则表明sMCL和后内侧关节囊完全损伤。另一种查体称为前内抽屉试验,该查体不同于前抽屉试验,查体时患者屈膝90°,患足外旋10°~15°,如较对侧松弛则表示PMC损伤。查体难以明确者可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进行外翻应力片及下肢全长片评估。Laprade等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屈曲20°,外翻应力X线片上内侧间室张开>3.2mm时,代表sMCL损伤。


MRI上的韧带、半月板显示的更加清晰,是诊断PMC损伤的金标准。MRI上可显示内侧副韧带具体损伤程度及股骨或胫骨端的撕脱骨折,MRI上韧带损伤可分为3级,I级表示韧带周围水肿,II级表示韧带部分撕裂,III级则表示韧带完全撕裂,而MCL的胫骨端撕脱骨折相对于鹅足腱的位置又可分为3型,分别是位于鹅足腱下方、上方(Stener损伤)或卡压于关节内。MRI检查虽是金标准,但不是万能工具,偶有漏诊情况出现,尤其是sMCL胫骨端的撕裂,如MRI影像上韧带连续性完整,病史明确、查体明确,应积极进行MCL探查术。超声则是MRI的补充诊断工具,但关于超声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治疗


PMC严重损伤将影响膝关节的前内侧旋转稳定性,而当合并ACL及PCL断裂时,处理不当的PMC损伤将影响重建ACL及PCL的移植物存活及愈合,增加其失效可能性,故应重视PMC损伤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的单独PMC损伤均可以行支具固定保守治疗,固定的时间根据病情决定。ACL、PCL的营养多来自于关节液,而PMC中的韧带多位于关节外,营养来自于外周血管,愈合潜力较大,且细胞学研究表明,MCL的延展性大于ACL,韧带中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更接近于韧带纤维。


手术治疗      部分多发韧带损伤、长期保守治疗后残留下肢畸形和/或关节不稳、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应选择手术干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修复、重建,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急性PMC损伤及止点撕脱骨折者通常选择修复治疗,修复术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失败率较低,相比于解剖重建并无明显差异。修复又分为直接修复及加强修复,直接修复手段包括缝线、带线锚钉、门型钉、挤压钉等。而加强修复包括线带、内支架及更改半腱肌止点。刘宪民等将PMC损伤分为4型,I型为PMC于股骨止点撕裂带小片骨块,II型为PMC于股骨止点撕裂无骨块,III型为PMC于体部断裂,IV型为PMC于胫骨止点撕裂,其中I、II、IV型使用星状钢板、锚钉修复效果较好,而III型修复后韧带较脆,容易失效。慢性PMC损伤及韧带质量较差难以修复者适用于重建,但当合并下肢力线畸形时应先矫正力线,再行韧带手术。PMC重建术包括非解剖及解剖重建。


绝大多数内侧结构重建均着重于sMCL,而忽略了POL的作用,重建后仍残留部分不稳定,2002年Borden法使用同种异体胫骨前肌腱非解剖重建MCL及POL,股骨端隧道定位于股骨内上髁,而胫骨端两隧道则通过缝线测定等长点。Lind法亦使用自体半腱肌,以保留半腱肌远端附着点,环绕股骨等长点的方式重建sMCL及POL。而Coobs法则分别钻取隧道,使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sMCL及POL。国内亦有学者通过使用阔筋膜及半腱肌移植物,环绕半膜肌止点形成“三角形结构”重建MCL及POL。Laprade等则通过双束解剖重建sMCL及POL,其牢固性允许术后更早期的活动。Prince等使用同种异体跟腱移植物解剖重建sMCL,股骨端隧道点选取内侧股骨髁近端3.2mm、后方4.8mm。Miyaji等开创性地比较了解剖重建sMCL、POL、dMCL三束与解剖重建sMCL、POL两束的生物力学结果,结果显示三束重建后的外旋更接近正常膝关节,且股骨内上髁属于sMCL的等长点,屈膝后不出现松弛现象。而当合并ACL、PCL断裂需手术治疗时,应分期处理。当三者均断裂时,应先治疗PCL及PMC损伤,术后待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后再行ACL手术,而当ACL或PCL合并PMC损伤时,应同时处理。综上所述,PMC是膝关节重要结构之一,主要功能是限制膝关节的过度外翻,出现损伤后应根据病情积极处理。但目前研究均着重于MCL及POL,关于OPL、SE、PHMM的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5年8月第33卷第1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