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大多数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治愈方式,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新型药物的出现,使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受到冲击,但是其地位仍不可动摇。从20世纪到21世纪,造血干细胞移植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巨大飞跃。过去50年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北京方案"等中国原创成果已在全球医学舞台上绽放璀璨光彩。
本期“世纪之路”带您回顾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历程。
1937年
Schretzenmyr尝试用新鲜的自体或异体骨髓,肌肉注射治疗寄生虫感染,取得一定效果。
1939年
Osgood试用骨髓静脉输注治疗
1945年
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核辐射导致许多人的血液系统受到损伤,激起了科学界对放射性损伤生物效应和治疗的强烈兴趣,这大概是实验性骨髓移植研究的真正开端。
1951年
Lorenz等人首次提出了“骨髓移植”(BMT)的概念。
1957年
美国科学家Thomas进行了人类首次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1964年
陆道培院士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开端。
1977年
Thomas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患者接受HLA相合同胞骨髓移植,13例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由此开创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新纪元。与此同时,
1980年
Thomas进行了HLA配型相同的非血缘供者骨髓移植,证明了非亲属间骨髓移植的可行性[2]。
1981年
陆道培院士成功进行了我国首例同胞相合allo-HSCT,为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82年
Thomas首次成功应用骨髓移植治疗重型
1986年
严文伟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开辟了我国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
1988年
法国血液学专家Gluckman首先采用HLA相合的脐血移植治疗了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开创了人类脐血移植的先河。
1989年
发现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作用,动员的外周血成为干细胞新供源。
1990年
Thomas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研究中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20世纪90年代起
黄晓军院士致力于探索
2008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报道了另一种GVHD预防方案,基于移植后大剂量
2011年
美国率先开启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随后中国学者紧跟步伐,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近年来
我国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表现活跃,其创新性探索为治愈手段与前沿免疫细胞治疗的联合开辟了新的路径,进一步巩固了"移植+免疫"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价值。新型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治疗既为更多难治复发疾病患者创造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时机,也重塑了移植治疗的模式。此外,近年来,靶向BCR∷ABL、FLT3、IDH1/2、BCL2等小分子药物、靶向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如
如今
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创建移植合并症预测模型并进行精准干预是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
在医学技术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精准治疗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精准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预处理方案个体化、移植合并症预测化等。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精准治疗策略,将为血液病患者带来更优化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预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