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睡眠还好吗?最新8.8万人研究:1/5自认睡够8小时的人,其实严重缺觉!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等6种睡眠特征与172种疾病相关
2025-08-15 来源:生物谷
关键词: 睡眠 帕金森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早上醒来感觉比没睡还累?或者,戴上智能手环、手表,每天看着上面的睡眠数据,却不知道这些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自己的睡眠到底算不算健康呢?


其实,我们常常习惯于依赖“自我感觉”来判断睡眠质量——“我觉得自己睡了挺长时间的呀,怎么会没睡醒”?这样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但事实上,这种主观认知可能和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原来,我们真的可能一点儿都不了解自己的睡眠状态?!


这种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巨大鸿沟,不仅关乎“睡得好不好”的感受,更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 2025年6月发表于顶级期刊《Health Data Science》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背后的惊人真相。科学家们首次对88,461名成年人进行了客观睡眠监测与疾病关联的全景扫描。通过手腕加速度计连续7天追踪,精准量化了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点、睡眠节律稳定性以及睡眠碎片化程度等多维指标,并与传统的主观报告结果进行对比。结论令人震惊:近半数睡眠相关疾病关联被主观报告误导,而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睡眠维度,竟是帕金森、肾衰竭的隐形推手。


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的“睡够了”可能远远不够,或者你以为的“睡眠问题”可能被夸大/缩小了!


1755227252254466.png

研究设计


研究团队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筛选了88,461名参与者,他们都在 2013-2015年间佩戴了腕部加速度计,连续7天记录睡眠数据。这些数据被拆解成6种核心睡眠特征,分为三大维度:


a) 基础特征:夜间睡眠时长、入睡时间

b) 节律特征:相对振幅(昼夜活动差异)、日间稳定性(每天作息规律度)

c) 质量特征:睡眠效率(实际睡着时间占卧床时间的比例)、夜间醒来次数


随后,研究人员追踪了这些人平均 6.8 年(最长到2021年),通过医院记录统计他们患上的疾病,并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整理,开展了前瞻性全表型分析。为了让结果更可靠,他们还排除了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等干扰因素,甚至用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重复验证了部分发现。将结果与主观测量睡眠特征及疾病的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对比,并开展了 2 项独立调查。


1755227282862280.jpg

172种疾病与睡眠相关,这些特征最危险!


研究分析发现共有172种疾病与睡眠特征显著相关,其中42种疾病的风险因睡眠问题翻倍,92种疾病有超过20%的发病风险可归因于不良睡眠。


1. 最“要命”的睡眠问题:节律紊乱

睡眠节律(比如每天作息是否规律)被证实是 “重灾区”。数据显示:相对振幅(昼夜活动差异)最低的人群,患老年体弱症的风险是最高人群的3.36倍(95% CI:2.25-5.02);日间稳定性最差的人,坏疽风险增加2.61倍(95% CI:1.41-4.83);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也有37.05%和36.12%的发病风险与睡眠节律紊乱相关。

2. 入睡太晚=健康埋雷

习惯熬夜的人要注意了!研究结果明确指出,凌晨0:30后入睡的人,罹患肝硬化肝纤维化的风险,是23:00-23:30黄金时段入睡者的2.57倍 (95% CI: 1.42-4.67)。这种风险的飙升,很可能与夜间肝脏关键的代谢和修复节律被强行打断密切相关。

3. 主观报告 VS 客观数据:差了一个“疾病风险”

最讽刺的发现是:研究中约 21.67% 自认为“睡够8小时”的人,实际睡眠时长被加速度计证实不足6小时。正是这群“假长睡眠者” ,推高了缺血性心脏病风险54% (HR=1.54, 95% CI: 1.23-1.93);增加了抑郁症风险79% (HR=1.79, 95% CI: 1.27-2.55)。而真正睡足8小时的人群,这些疾病的风险并未显著升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有些研究认为“长睡眠有害”——其实是把“熬夜却赖床”的人算成了“长睡眠者”!

1755227305116027.jpg

这些“被忽略的睡眠维度”更重要


过去大家总盯着“睡够几小时”,但研究发现,睡眠节律、入睡时间等维度的影响被严重低估!结果显示:在 172 种关联疾病中,83 种(48.3%)与睡眠节律相关,远超与睡眠时长相关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肾衰竭等 4 种疾病,首次被发现与睡眠节律紊乱相关,且在 NHANES 数据库中被重复验证;炎症因子(如 C 反应蛋白、白细胞)在这些关联中起到了“中间桥梁”作用,比如 COPD 的发病风险中,10.5% 由炎症介导。这提示我们,与其纠结“睡够8小时没”,不如先保证“每天按时睡、规律起”!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局限性: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结果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年轻人;加速度计无法像polysomnography(多导睡眠图)那样记录深度睡眠,对睡眠质量的判断有一定局限;作为观察性研究,不能直接证明“睡眠不好导致疾病”,或存在其他因素(如压力)同时影响两者。


小结


综上,这项涉及8.8万人的研究告诉我们:睡眠不只是“睡够几小时”的事,节律、时长、质量同样重要。那些自认“睡得好”的人,可能正被“隐性睡眠剥夺”伤害;而熬夜、作息紊乱带来的风险,比想象中更广泛(从心脏病到肝病都可能找上门)!


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些改善睡眠的实用建议:


1. 固定作息,增强节律:尽量每天同一时间睡觉、起床(包括周末),提升“日间稳定性”。哪怕前一晚没睡好,早上也别补觉太久。

2. 别熬夜,尤其别超过0点:23:00-23:30 入睡是比较安全的时段,避免肝脏等器官在夜间“加班”。

3. 用设备监测,别信“感觉”:如果总觉得睡不够或睡不醒,可借助智能手表等设备记录真实睡眠时长,避免“自我欺骗”。

4. 改善睡眠效率:卧床 30 分钟没睡着就起来做点轻松的事(如读纸质书),别在床上刷手机,提升“睡着时间 / 卧床时间”的比例。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从“被动失眠”变成“主动管理睡眠”,毕竟这可能是对自己性价比最高的健康投资了!


参考文献:


Wang Y, Wen Q, Luo S, Tang L, Zhan S, Cao J, Wang S, Chen Q. Phenome-wide Analysis of Diseases in Relation to Objectively Measured Sleep Traits and Comparison with Subjective Sleep Traits in 88,461 Adults. Health Data Sci. 2025 Jun 3;5:0161. doi: 10.34133/hds.0161. PMID: 40464054; PMCID: PMC12131323.


来源:生物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