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2025-08-08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作者:周福兴,张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妇科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已超过 10%,是导致不孕不育和盆腔疼痛的重要病因之一[1]。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EM 的特征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常生长于子宫腔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其中以盆腔区域最为常见,主要包括腹膜型EM、深部浸润型EM(DIE)和卵巢型EM三种病理类型。尽管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病变,但 EM 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特性,临床呈现高复发率、症状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异性等特点。导致疾病诊断平均延迟数年,不仅加重患者身心负担,而且也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成本[2]。目前,临床诊断 EM 主要依赖病史采集、影像学检查及腹腔镜探查,其中腹腔镜探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盆腹腔内病变,而且还可以通过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腹腔镜不仅是确诊的 “金标准”,更是盆腔EM 患者的首选手术路径[1]。


腹腔镜手术通过精准切除异位病灶、松解粘连及恢复盆腔解剖结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多项研究证实其在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方面的有效性[3]。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革新,单孔腹腔镜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佳等优势,逐渐在妇科良恶性疾病治疗中崭露头角[4]。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单孔腹腔镜技术可以应用于E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5],本文从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盆腔EM诊治中的作用出发,梳理该技术在盆腔 EM 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单孔腹腔镜检查在盆腔EM诊断中的应用


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能够通过高清成像系统清晰地识别盆腔EM病灶。例如:腹膜表面散发紫蓝色结节或斑片样病灶,并根据外观及质地区别红色病变、白色病变等,进而初步判断病变活性及侵袭能力;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探查盆腔内组织、器官粘连范围及程度,评估对生育能力的影响及制定治疗方案;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如经阴道/直肠超声、超声结肠镜及磁共振、泌尿系统成像等)、必要的盆腔间隙解剖技术,识别和定位侵犯腹膜或空腔器官的深部浸润型病变;必要时可通过组织活检及术中冰冻检查明确病理类型,为后续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病理学证据。此外,近年来随着腹腔镜特殊光源成像系统的普及,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将吲哚菁绿( ICG) 联合特殊接收装置处理显示荧光或彩色荧光,应用于隐匿性EM的探查,并在协助准确定位腹膜型EM、DIE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提高病灶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及并发症风险起到积极作用[6-9]。


2    LESS在盆腔EM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传统多孔腹腔镜在EM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DIE的手术中,可通过30°镜头的旋转充分地探查,避免病灶遗漏。近年来研究表明,基于良好术前评估及盆腔间隙解剖的LESS可以有效地切除病变组织,术后复发率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具有手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及患者对手术总体满意度更好的优势,表明LESS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10]。


2.1    腹膜型EM    腹膜型EM病变多数位于盆腹腔表面,并可被清晰观察定位,单孔腹腔镜下通过电切、剪刀剥离、超声刀切除等方式可完整去除病灶。研究表明,LESS在治疗腹膜型EM中具有良好的疗效,术后疼痛缓解率高[5]。且因操作难度相对简单,故一般安全性较高,但临近或位于膀胱、输尿管等空腔器官表面时,则需慎用电灼操作,可使用剪刀等非能量器械,将空腔器官游离至安全距离外后,再安全切除腹膜型EM病灶。


2.2    卵巢型EM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育龄期女性最易出现的EM类型。研究显示,LESS治疗卵巢型EM可有效缓解疼痛[11],且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12-15]。尽管有时存在盆腔广泛的粘连,但随着学习曲线的成长,可以通过双手长短器械搭配、利用纵深空间进行前后方向操作等方式,克服器械碰撞、三角缺失等困难,进而完成安全有效的粘连分离。在尽可能完整去除病灶的同时,必须面对最大化保留卵巢储备功能的需求,目前,使用单孔腹腔镜或多孔腹腔镜完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保护卵巢储备功能的优劣仍有争议[16-22],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无论手术入路如何选择,都应尽可能减少能量器械的使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常用方式进行改进:(1)精准剥离病灶,保留卵巢皮质。穿刺囊肿抽吸干净后,沿囊肿纵轴使用剪刀扩大切口后,准确识别囊肿边界后,轻柔分离操作,避免暴力撕脱。可通过在卵巢皮质与病灶囊壁之间加压注射生理盐水或垂体后叶素稀释溶液,协助显露正确潜在间隙并保护正常卵巢。(2)非热源性止血方式。如前述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溶液可促进创面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剥离完成后对残留卵巢进行荷包缝合,在加压止血的同时可完成卵巢塑形。对局部散在的出血点可通过纱布条压迫或分离钳精准钳夹进行止血,个别出血部位使用短暂双极电凝后,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适当使用新型止血材料局部压迫止血等。 


2.3    DIE    DIE是一种特殊类型的EM,病变常累及盆腔空腔器官与腹膜外组织,并形成严重粘连,加之往往肠道或膀胱、输尿管切除后需重建消化系统与泌尿系统,操作较为复杂,造成手术困难及手术并发症增加。笔者所在EM治疗团队总结既往经验以供参考:(1)术者应具有娴熟丰富的单孔腹腔镜操作经验,能够熟练完成粘连分离、镜下缝合和打结等技术。(2)术前需进行充分评估,结合患者主要症状、三合诊查体所见、阴道/直肠超声、超声结肠镜、膀胱镜及必要时进行的磁共振检查结果,综合评判盆腔DIE所在部位、累及器官、手术难度和手术策略。如患者病灶孤立或手术操作以切除为主,可考虑行LESS。(3)术中充分探查,联合阴道及直肠指检,再次评价病变的切除难度。若盆腔病灶孤立,粘连不严重,则按计划行LESS。若盆腔粘连严重,病变广泛,则行传统腹腔镜手术。后盆腔的DIE病灶即便涉及肠道手术,但由于可通过阴道将肠管拖出进行离断、置入吻合器抵钉座等操作,亦可通过单孔腹腔镜完成。而前盆腔涉及泌尿系切除的DIE病灶,重建工作相对复杂,术者需谨慎评估技术力量,不宜强行用单孔完成。如有较大手术把握,可通过增加辅助孔降低手术难度,保证患者安全。(4)充分利用盆腔自然解剖间隙,恢复盆腔大体解剖后尽可能完整切除DIE病灶。在游离输尿管及显露后盆腔过程中,可通过将双侧卵巢及侧腹膜悬吊于前腹壁协助显露,以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23-25],通过谨慎评估后进行的单孔腹腔镜下盆腔DIE病灶切除术,远期预后与多孔腹腔镜无明显差异[26]。


综上所述,单孔腹腔镜技术因其微创性、美观性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在妇科良恶性肿瘤中广泛应用,对于其在EM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支持。但其学习周期长、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也需要被重视。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手术技术和器械,加强多学科合作,并探索更有效的术后管理方案,以提高LESS在EM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周福兴:论文写作;张潍:论文指导与修改


参考文献略


作者:周福兴,张潍.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7):699-70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