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必备参考 | AJKD核心课程:慢性肾脏病患者诊疗安全要点(下期)
2025-08-05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因病情复杂且肾功能逐渐减退,诊疗过程中不良事件风险较高,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其临床治疗基石。为了让肾脏科医师掌握患者安全原则,熟练运用伤害评估方法,改善患者的最终预后,《美国肾脏病杂志》(AJKD,IF=8.2)近期发表"慢性肾脏病患者安全照护:2025核心课程Safe Patient Care in CKD: Core Curriculum 2025)",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探讨肾脏科医师在CKD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核心能力要求。本文精选3个病例,内容涵盖肾性贫血用药策略、影像学检查以及肾活检的风险管理。





肾性贫血的管理








病例信息

78岁男性,既往因糖尿病导致CKD 5期未开始透析治疗就诊于肾脏科门诊。其他病史包括1个月前确诊的结肠腺癌Ⅱ期,已转诊至外科医生处评估手术切除指征。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为9.2g/dL(较1月前的10.8g/dL下降),铁蛋白60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32%。病历记录显示该患者一直维持使用达依泊汀α(40μg皮下注射,每2周1次)及硫酸亚铁(325mg口服,每日1次)。患者自觉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主诉。  



提问

针对该患者贫血的治疗,下一步最佳措施是?


A.增加达依泊汀α剂量

B.增加硫酸亚铁剂量

C.停用达依泊汀α

D.维持当前治疗方案







  • 解析:正确答案为C


患者目前血红蛋白为9.2g/dL,较1个月前的10.8g/dL下降,但铁蛋白高达600ng/mL(正常范围通常为男性30-400ng/mL,CKD患者铁充足的标准通常为铁蛋白>20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32%(正常范围20%-50%),提示铁储备充足,无需增加铁剂(排除B)。 患者近期确诊结肠癌(1个月前),恶性肿瘤可能是血红蛋白下降的原因之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如达依泊汀α)可能促进肿瘤进展,在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应谨慎使用,甚至停用(支持C,排除A和D)。 患者目前无明显贫血症状,且CKD贫血管理的目标并非追求正常血红蛋白水平,结合肿瘤病史,停用促红素更合理。


晚期CKD和终末期肾病(ESKD)患者的贫血管理,通常采用静脉补铁、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剂(ESA)及新型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目标是将血红蛋白维持在10-11.5g/dL。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调整剂量,以平衡改善症状、减少输血的益处与铁过载、过敏、高血压恶化、中风、肿瘤及静脉血栓等风险。


ESA通过结合造血干细胞的CD34⁺受体,刺激红系祖细胞分裂分化,提升血细胞比容。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以来,多项里程碑试验为临床策略提供指导。CHOIR、TREAT等试验显示,将血红蛋白目标设为>13g/dL会增加中风、血栓、心衰及死亡风险;TREAT事后分析还发现,有恶性肿瘤病史者用ESA后癌症死亡率更高。因此指南建议,近期中风或活动性肿瘤患者不常规使用ESA,且治疗期间需每3个月至少监测一次血红蛋白,调整剂量避免>11.5g/dL。


该病例体现了两项安全原则:一是存在禁忌证(如近期有肿瘤病史)时需避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ESA);二是医疗转换阶段容易出现药物重整失误。


静脉补铁常与ESA联合使用,可增强贫血改善效果及对ESA的应答。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使血红蛋白达标方面,静脉补铁优于口服铁剂,尤其适用于透析患者。DRIVE、PIVOTAL 等试验支持采用积极补铁策略,其目标为透析患者的铁蛋白>50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30%。选择静脉铁剂时,需综合考虑成本、不良反应(如右旋糖酐铁的过敏风险较高)、可及性及给药次数;尽管有观点担忧静脉补铁可能加重感染,但相关证据有限且存在矛盾,仅建议活动性感染或菌血症患者暂缓使用。




影像学检查及操作的安全性








病例信息

75岁男性,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他患有CKD 3B期并伴有蛋白尿,目前服用氯沙坦、氢氯噻嗪和二甲双胍。入院时血清肌酐为1.7mg/dL,eGFR为40mL/min/1.73m²。医生决定为其进行心脏导管检查,并请肾内科会诊评估该操作的安全性及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A-AKI)的风险。



提问

对该患者的下一步处理最恰当的是?


A.心脏导管检查前停用氯沙坦

B.心脏导管检查前停用二甲双胍

C.造影剂使用前后给予等渗静脉生理盐水

D.预防性血液透析






  • 解析:正确答案为C


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AKI),其作用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直接的肾小管毒性,可导致上皮细胞功能受损、凋亡及坏死;二是引起肾内血管收缩,减少肾小球血流。不过,造影剂暴露与AKI之间的实际因果关系发生率尚未明确,因为这类病例中往往存在混杂风险因素。因此,相较于历史上使用的“造影剂诱导性AKI”,目前已特意改用“造影剂相关AKI(CA-AKI)” 这一术语来描述。


造影剂暴露后发生AKI的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存在CKD、血管内血容量不足以及使用大剂量造影剂。此外,与低渗造影剂相比,高渗造影剂引发造影剂相关AKI的风险更高;动脉内给药的风险也高于静脉给药。研究表明,造影剂相关AKI会导致不良结局,包括慢性肾脏病恶化、住院时间延长及死亡率增加。因此,在关注造影剂相关AKI风险的同时,还需权衡放弃可能挽救生命的操作所带来的风险。


关于预防或降低CA-AKI的风险,已有多项研究探讨相关策略,其中最佳证据支持通过静脉容量扩张来预防造影剂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需在造影剂暴露前常规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及二甲双胍。此外,预防性血液透析不仅无益,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在晚期CKD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磁共振成像(MRI)所用的钆基造影剂是另一个需关注的风险点,其主要安全隐患是可能引发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SF)。这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以皮肤增厚变硬、真皮层扩张和纤维化为特征,偶尔可导致死亡。根据引发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高低,钆基造影剂可分为三类:Ⅰ类造影剂风险最高,应避免用于肾病患者;相比之下,一项大型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Ⅱ类造影剂在晚期肾病患者中引发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极低;而Ⅲ类造影剂在这方面的风险数据仍较有限。




肾活检






病例信息

35岁女性因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转诊至肾内科评估。患者自觉状态良好,无任何不适主诉。体格检查均正常。初步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肌酐为0.7mg/dL,eGFR>60mL/min/1.73m²。血清学检查(包括补体水平、抗核抗体及磷脂酶A2受体抗体)均无异常。计划行肾活检。



提问

为确保操作安全,通用协议的关键要素包括以下哪项?


A.使用解剖显微镜评估标本

B.确保备有合适规格的活检针

C.操作开始前立即执行“暂停核查”,确认患者身份、操作名称及部位

D.开具活检后超声检查单







  • 解析:正确答案为C


肾活检适用于不明原因的AKI、蛋白尿或血尿患者,但该操作存在潜在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出血。一项涵盖87项研究的系统综述显示,需要输血或干预止血的出血风险较低,发生率分别为1.6%和0.3%。


出血风险增加的相关情况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目前,各机构针对这些禁忌证的处理协议和具体指导存在差异,这也为肾内科领域减少诊疗差异、制定明确的安全性最佳实践指南提供了契机。


术前核查绝对及相对禁忌证、患者用药情况和生命体征的清单,有助于保障操作安全。作为联合委员会国家患者安全目标之一的“通用协议”,可有效预防肾活检相关的严重伤害。该协议通过术前核查、操作部位标记和 “暂停核查” 三个环节,避免出现错误部位、错误操作或错误患者等医疗差错。其中,“暂停核查” 指有计划的跨学科讨论,目的是确认关键操作细节,如患者身份、操作类型及部位等。




参考文献
0.Shah P, Mahmoud H, Oakley G, Parker MG. Safe Patient Care in CKD: Core Curriculum 2025. Am J Kidney Dis. 2025 Jun 13:S0272-6386(25)00864-9. doi: 10.1053/j.ajkd.2025.03.02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