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治和防控措施看这里!
2025-07-22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

近期,广东佛山出现一起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21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7月20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均为轻症病例。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缺乏特定抗病毒治疗和疫苗的情况下,防蚊和做好口岸蚊媒监测是疾病防控要点。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


基孔肯雅病毒(CHIKV)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甲病毒(披膜病毒科),基孔肯雅热则是由 CHIKV 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主要在夏秋季流行,但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病媒生物的活动周期有关。患者、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我国均有分布,这两种伊蚊对 CHIKV 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和传播性,属重要媒介蚊种。因此,在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地区,一旦发生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流行的风险较高。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 1~12 d,一般为 3~7 d,患者在发病当日至 7 d 具有传染性。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关节痛/关节炎以及皮疹。与其他虫媒病毒一样,该病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可从轻微的自限性疾病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症状的感染者通常经历 3 个发展阶段中的至少1 个阶段:急性期、急性期后和慢性期。


感染后前 3 周为急性期,症状和体征可持续 5~10 d。急性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热、关节痛和伴有剧烈疼痛的关节炎;80%的患者在发病后 2~5 d,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数天后皮疹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症状持续 3 个月时即为慢性期, 持续性关节痛和肌肉骨骼痛可以持续数月到数年。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


基孔肯雅热初步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旅行史, 是否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 12 d 内有无疫区旅行史,发病前 12 d 内有无蚊虫叮咬史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学证据。在哨点人群(为监测目的定期抽样的人群)中确认诊断 CHIKV 病毒,可提供暴发的数据和早期警报,为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信息。


由于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往往与其他虫媒病毒难以区分,因此需要使用诊断测试进行明确诊断。血清学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免疫印迹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有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等,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或核酸。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急性期针对发热和关节痛, 恢复期针对关节的持续僵硬和疼痛。 支持治疗主要包括休息、输液、使用止痛药和退热药等。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相似的症状, 在两种疾病都流行的地区, 需排除登革热后才能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降低出血的风险。


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程度标准是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疼痛不能被1级(对乙酰氨基酚 )和2级(曲马多可待因)镇痛药物控制、出血迹象、失代偿相关合并症或非典型基孔肯雅热症状(呼吸、心脏、神经、肝脏、血液学或肾脏表现)。


蚊媒控制和个人防护


蚊媒是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利用传统的蚊虫控制方法来控制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在蚊媒活动高峰到来前,开展孳生地清理、消杀成蚊,使用趋避剂、纱门、纱窗。针对蚊卵和幼蚊,可以清除积水,无法清除的长期积水可投放灭幼蚊剂。


个人防护的方法包括防止蚊媒叮咬,避免至流行区域旅游。前往高危地区的人群应采取基本的防护措施。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