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一线,发热、白细胞变化、炎性指标升高常常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然而,究竟是“急性感染”,还是仅为“疑似感染”?不同判断将直接影响抗感染治疗策略。
为了更科学地识别感染状态,依据“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可借助“五项关键指标”,快速做出初步判断。
一、急性感染的存在:五项标准,三步识别
根据最新临床评估建议,急性感染的存在可以依据以下五项指标判断:① 急性(72小时内)发热或低体温② 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③ CRP、IL-6升高④ PCT、SAA或HBP升高⑤ 有明确或可疑的感染部位
二、如何判断“感染已确定”?
若要判断“感染已确定”,需满足以下两种情形之一:
情形一:①~③项中任意2项 + 第④项有明确升高结果此时提示机体有明显系统性炎症反应,同时有特异性标志物支持感染存在。
情形二:①~③项中任意2项 + 第⑤项有明确感染表现比如肺部CT提示典型肺炎影像、尿液检查提示尿路感染等。
此外,若进一步明确病原体种类(如培养或PCR检测阳性),则感染诊断更具说服力,可直接进入针对性抗感染治疗路径。
三、如何判断“疑似感染”?
“疑似感染”则是诊断尚未完全确立,但临床需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即可提示:
①~③项中仅1项阳性 + 第④项无确定性升高 或者 + 第⑤项仅有可疑感染表现(如轻度肺纹理改变、小量腹腔积液等)此时,应启动动态观察和辅助检查,包括重复血常规、炎性指标、影像学及微生物学检测。
四、判断感染的“临床三角逻辑”
临床判断感染推荐遵循“三角逻辑”:
- 症状体征(如发热、寒战)
- 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RP、PCT等)
- 明确或可疑感染灶(肺、泌尿道、腹腔等)
三者兼顾时,感染基本可以确诊;若仅一两项异常,应警惕“过度治疗”或“漏诊”风险。
五、注意事项:
- 发热≠感染:肿瘤、自免、药物热等需鉴别
- 指标滞后性:某些指标如PCT在感染早期可能为假阴性
- 病原学检查非常关键,不可忽视痰液、尿液、血培养的重要性
结语:
感染的判断是一门“系统科学”,不是单一指标说了算。通过上述“五项标准”与“临床三角逻辑”的结合,我们可以更早识别感染状态,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实现精准诊疗。参考文献: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