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的时候会这么想:关灯躺平,美美入睡?不存在的。我上了一天班,做了一天作业,晚上报复性玩一下手机不过分吧。想象一下,当你深夜窝在被子里,手指在屏幕上划拉得正欢,你的心脏却在默默咆哮:“关灯!我要下班!”
此外,有的人会为了起夜方便或者怕黑而给自己留一盏“温馨小夜灯”,殊不知这也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
这不是玩笑,科学证明:夜间灯光越亮,心脏加班越嗨,则心脏健康越危危危。
近日,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发表了研究成果[1],评估白天和夜间光照是否能预测
研究人员纳入了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88905名参与者,参与者连续一周佩戴手腕式光传感器以便精确记录了个人实际接收的昼夜光照强度。研究团队通过关联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记录,追踪了参与者直到2022年底的心血管疾病新发病例,其中重点评估了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
昼夜光照差异影响心血管健康:夜间增加风险,日间呈保护作用
随访时间平均为7.9±1.0年,分析发现夜间光照暴露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且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处于最低光照水平(0-50百分位)的人群相比,夜间光照较强者的患冠心病风险随暴露程度递增:50-70百分位为1.11-1.12倍,70-90百分位达1.18-1.20倍,90-100百分位则升至1.23-1.32倍。同样,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风险呈现梯度上升,最高暴露组(90-100百分位人群)风险分别增加1.42-1.47倍和1.45-1.56倍。90-100百分位人群的心房颤动和
日间强光照则显示对心血管疾病存在保护作用:模型1-2中,最高暴露组(90-100百分位)的冠心病、心衰和脑卒中风险分别降低13%、28%和27%。但心肌梗死和房颤的下降趋势未达显著水平,且在调整生活方式因素后,日间光照的保护作用消失。
夜间光照与心血管风险:性别、年龄差异显著,遗传易感性无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夜间光照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因年龄和性别而异。男性和年龄较大者患所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夜间光照与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房颤动风险的关系强度在不同人群中有显著差异:女性和较年轻个体患心力衰竭风险更高;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年轻个体患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而心肌梗死风险与光照的关联不受年龄或性别影响。
此外,即使在调整心血管疾病多基因风险后,夜间光照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仍然稳健。然而,光照暴露与多基因风险之间未发现显著交互作用,表明遗传易感性不改变光照对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表明夜间灯光越亮,则心脏和血管的“抗议”就越激烈——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等的患病风险统统飙升。
无独有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研究[2]发现:夜间睡眠期间暴露于中等亮度的环境照明会损害睡眠期间的心血管功能并增加次日早上的
研究纳入了20 名健康成年人,他们被随机分为昏暗光线组和中等光线组。分析发现从第1天到第2天,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在不同强度光照下有显著差异。在中等亮度光线条件下睡眠参与者的HOMA-IR增加了约15%,而昏暗光线条件下的 OMA-IR则减少了约4%。此外,两组参与者的胰岛素含量也表现出不同。与昏暗光线条件相比,中等光线条件下第1天和第2天之间的胰岛素含量差异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变化更加显著。
研究还发现,从第1天到第2天,、与昏暗光线条件相比,中等光线条件下受试者的心率(HR)显著增加。中等光线条件下心率变异性中LF/HF(评估参与者心脏自主状态)的变化明显高于昏暗光线条件。
总之,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睡眠期间暴露在中等亮度的室内光照下一个晚上就会损害心血管调节和增加胰岛素抵抗,而这些都是心脏病、糖尿病和
小结
看完这篇研究是不是瞬间觉得——你的卧室灯泡,可能是潜伏的“心脏刺客”!
科学家们用数据告诉我们:可能你以为小小但很方便起夜的床头灯或者是夜间玩一会手机也许正是让你心脏“加班”的罪魁祸首,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高能飙56%!而白天晒太阳倒是能“充值”健康buff!
强烈建议:睡眠,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今晚开始,检查你的卧室,关掉不必要的灯光,拉紧遮光窗帘,给心脏一个“黑暗”的守护吧!最大限度地减少睡眠中的光线暴露量,营造健康的睡眠环境吧。
参考资料略。
来源:生物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