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至7日,第十届肿瘤
在会议现场,我们荣幸采访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白明教授,两位专家结合学科现状,梳理学科发展历程、探讨学科热点并展望未来。特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十年跨越:从理念到体系——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破局之路
Q1: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心血管毒性问题也逐渐凸显,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请您梳理近十年来肿瘤心脏病学发展取得的成果。
夏云龙教授: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从理念萌芽走向体系化发展,学科主要取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学科奠基与共识确立
2016年6月5日,肿瘤心脏病学首次研讨会顺利召开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会议汇聚了全国肿瘤与心血管领域的多位顶级专家,明确了学科定义与内涵,并将学科规范命名为“肿瘤心脏病学”,发布“大连倡议”,奠定跨学科发展的基础。
●诊疗体系与学术生态构建
首次研讨会后,肿瘤心脏病学进入体系搭建与快速发展期。国内多家医院陆续设立肿瘤心脏病学门诊与治疗单元,30余家学会组织成立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或学组,并在相应学术会议增设肿瘤心脏病学专场,不断推动学术交流。此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抗癌协会(CACA)等权威组织也相继发布多项权威指南,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
●AI技术赋能
由于交叉学科知识繁杂、数据分散等现实挑战,人工智能(AI)成为肿瘤心脏病学科发展的破局关键。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开发肿瘤心脏病学垂类大模型,并嵌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实现自动抓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并推荐监测方案,辅助临床医生诊疗决策等。目前,团队正在致力于建立多中心数据联盟,为AI技术推动诊疗向精准智能转型提供支撑。
●国际话语权提升
作为伴随肿瘤治疗技术革新而诞生发展的交叉学科,中国在肿瘤心脏病诊疗水平与科研探索上与国际前沿基本同步。为进一步强化国际学术话语权,夏云龙教授带领团队积极申请高起点新刊——《Journal of Cardio-Oncology》正式获批,成为全球第三本肿瘤心脏病学专业期刊。期刊将聚焦中国原创研究,为展示中国学者的前沿成果、推广“中国方案”提供国际化窗口,助力中国声音在全球学术舞台持续放大。
回顾十年发展,夏云龙教授表示,肿瘤心脏病学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边缘走向核心,但仍面临学科交叉壁垒、基层医院能力不足等挑战。未来,期待需通过体系化人才培养、基层辐射、政策倡导等举措,推动学科向精准化、智能化、普惠化发展,实现肿瘤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从“单一控瘤”到“瘤心共护”:肿瘤心脏病学重构诊疗逻辑
Q2: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是改善肿瘤患者整体预后的关键突破口。在您看来,肿瘤心脏病学在降低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优化抗肿瘤治疗方案中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白明教授:
蒽环类药物、靶向药、免疫抑制剂等引发的心血管毒性(心衰、
一是风险分层与毒性预测。通过心脏超声、NT-proBNP和hs-cTnT等心脏标志物检测,配合HFA-ICOS(
二是肿瘤治疗期心脏保护干预。通过基础研究与相关临床试验,探索心脏保护策略,推动“预防为先”干预措施落地。如开展基础研究评估验证成熟心血管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跨界”应用价值等。
三是肿瘤治疗后长期随访管理。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延缓晚期心血管毒性进展,预防心肌重构、
总之,肿瘤心脏病学通过整合“风险预测-治疗保护-长期管理”的全周期服务链,实现肿瘤治疗从“单一控瘤”到“瘤心共护”的范式升级,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
从“横向决策”到“纵向管理”:专家建议重塑瘤心协作新生态
Q3:我们了解到,您正在牵头撰写《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协作与管理中国专家建议》,这或将重塑当前的诊疗模式。基于您的经验,您认为这份《建议》将会给当前的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协作模式带来哪些创新性的改变?
夏云龙教授:
牵头撰写《建议》的初衷主要源于交叉学科推动的现实困境,包括传统多学科诊疗(MDT)聚焦肿瘤治疗阶段的横向多学科决策,而肿瘤心脏病学则强调要覆盖肿瘤治疗前、中、后的心血管风险纵向全周期管理,且不同类型医院(综合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缺乏统一认识和框架,亟需从管理层面明确方向。因此,《建议》从医院管理层面切入,提出差异化协作方案:建议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专科中心,整合多学科资源;建议肿瘤专科医院与心血管专科医院建立转诊通道,将心血管基线检查包括hs-cTnT及NT-proBNP纳入肿瘤初诊必查,并且根据患者的风险分级进行定期监测;建议心血管专科医院针对合并肿瘤患者成立安全性评估小组。
同时,《建议》强调要将预防理念前置,并呼吁医保政策支持心血管风险相关检测的项目报销,将相关管理指标纳入医院考核,以破除学科壁垒,提升管理效能。
《建议》以患者为中心、数据驱动全生命周期共病管理的理念对肿瘤呼吸病学、肿瘤代谢病学等其他共病管理领域亦有借鉴意义,推动诊疗模式从“单一疾病中心”向“整体健康管理”转型,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领域逐个突破,推动肿瘤心脏病学高质量发展
Q4:站在当下,展望未来,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您认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还需在哪些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以进一步实现学科的飞跃式发展?
白明教授:
站在交叉学科迅速成长的时间节点,中国肿瘤心脏病学既面临挑战,也蕴藏巨大机遇,接下来可尝试在以下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一是构建标准化诊疗与管理体系。当前各医院实践多依赖“经验驱动”,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估工具与干预标准。未来,推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肿瘤心脏毒性管理指南与多学科协作路径,为基层医院提供可复制的“管理模板”,解决区域诊疗标准不统一问题。
二是加强心脏保护策略临床与转化研究。为应对特定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肌损伤,未来需聚焦中国人群特征,设计临床试验,挖掘本土化心脏保护策略,同时推动新型靶点的基础研究与转化,为高危患者提供“精准干预方案”,填补国际指南中“中国证据”的空白。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全周期随访管理。构建“低成本、广覆盖”数字随访模式,通过 AI 算法自动识别心血管毒性指标(如LVEF、hs-cTnT、NT-proBNP)触发实时预警等智能化管理,破解传统随访“人力不足、患者依从性差”难题,让“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地基层。
小结与展望
十年来,中国肿瘤心脏病学逐步从理念走向体系,从探索迈向成熟,在学科奠基、诊疗模式创新、科研突破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学科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从横向决策到纵向全周期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化协作转型,每一步都彰显着学科的进步与成长。展望未来,期待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诊疗-科研-教育”三位一体的肿瘤心脏病学体系,实现从“个体经验管理”到“全链条体系治理”的升级,为更广泛肿瘤患者提供精准、可及的心血管健康保障。
转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