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案│聚焦中国人群,DAWNA-A研究推动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革新
2025-06-13
关键词: ASCO 乳腺癌

DM_20250630154657_001.jpg


导读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CDK4/6i达尔西利Ⅲ期临床研究 DAWNA-A重磅发布了关键数据,结果显示,在HR+/HER2-早期高危乳腺癌患者治疗中,达尔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2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期(iDFS)率达到94.7%,较安慰剂组的绝对获益为4.5%1,与此同时,安全性表现较为亮眼,不仅与达尔西利在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治疗中的数据相似,且不良反应类型较单一,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1。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乳腺癌诊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深度剖析这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医脉通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俊杰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携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郝春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罗婷教授,以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邱鹏飞教授,围绕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现有格局,从临床实践、研究设计、循证医学证据等多个维度,对DAWNA-A研究进行全方位解读,并深入探讨其对我国乳腺癌诊疗模式带来的深远启示。


Part 1

DAWNA-A研究:

一项纳入100%中国人群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



刚刚圆满落幕的2025 ASCO大会上,DAWNA-A研究以快速口头报告形式揭晓(摘要号:515),首次公布了国产CDK4/6i达尔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用于HR+/HER2−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Ⅲ期临床数据。本次圆桌会议上,李俊杰教授围绕DAWNA-A研究的背景、研究设计、研究结局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享


在研究背景方面,李俊杰教授提出,当前对于HR+/HER2-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必要时联合放疗或化疗)是降低疾病复发和转移风险的基础治疗手段2,然而,患者仍存在显著的复发风险2。而中国原研的达尔西利已证实其在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及后线治疗中,与内分泌治疗联合使用时,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3,4。因此,探索其在HR+/HER2-早期辅助阶段联合内分泌强化治疗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DAWNA-A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达尔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作为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效果1


随后,李俊杰教授详细地介绍了研究设计,DAWNA-A研究主要聚焦于Ⅱ-Ⅲ期HR+/HER2-早期乳腺癌中具有较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群体,主要入组两类人群:一类是≥4个阳性腋窝淋巴结(ALNs)的患者,另一类是1~3个ALNs且合并至少一项高危特征(包括肿瘤直径≥5厘米、组织学分级3级、新辅助治疗后残留浸润性癌或Ki-67≥30%)的患者1。入组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对照组采用标准内分泌治疗,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达尔西利(每日一次,每次125mg,第1- 21天给药,每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总时长2年)1。主要终点为iDFS,次要终点涵盖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无远处疾病生存期(DDFS)及安全性1。与此同时,李俊杰教授还特别提及了统计学分析中的关键参数,如检验效能、α值、HR值,以及样本量和事件数的设定,强调了本次中期分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谈及研究结果,李俊杰教授表示,本次研究共纳入了5274例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相比,达尔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iDFS方面具有显著获益,同时也观察到DFS和DDFS得到了有临床意义的改善1。此外,在预先设定的各亚组中,达尔西利联合治疗均展现出一致的获益趋势1。安全性方面,导致剂量减少不良事件占比12%左右,导致剂量停用的不良事件占比不到3%,整体安全性可耐受可控1


最后,李俊杰教授总结道,DAWNA-A研究作为一项大样本量、前瞻性、全国多中心、Ⅲ期研究,成功达到预设的终点。研究数据支持达尔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作为HR+/HER2-早期乳腺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新选择


Part 2

DAWNA-A研究亮点与临床价值深度解析



李俊杰教授:围绕DAWNA-A研究的设计、试验背景及临床应用场景,请郝春芳教授谈谈对这项聚焦中国Luminal型Ⅲ期研究的样本量、试验设计、预设中期分析、用药时长、剂量等方面,有哪些印象深刻之处,以及有何临床价值?


郝春芳教授:在研究设计上,DAWNA-A结合了其他CDK4/6i 辅助强化治疗研究的设计思路,且聚焦中国人群特征,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DAWNA-A研究的治疗方案选择上,采用了达尔西利125mg的剂量,治疗时长设定为2年,这样的研究设计既保证了较好的安全性,又维持了治疗有效性,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因不良事件下调剂量的比例仅为12%左右1,且整体疗效数据表现优异,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在研究执行效率上,依托中国多中心协作的优势,DAWNA-A研究进展较快,仅经过20.3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1,便取得突破性成果,这样的研究推进既保障了数据产出的速度,也确保了数据的质量。此外,DAWNA-A研究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显示,≥4个ALNs、临床Ⅲ期以上的患者占比较高,绝经前人群也占有一定比例1,这些不同特征患者的纳入,充分贴合中国患者特点,使研究结果更具临床代表性,体现出对中国患者疾病特征的考量。总而言之,DAWNA-A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CBCS指南)已根据此研究结果进行更新,这将对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李俊杰教授:正如郝教授所言,药物剂量调整和治疗时长是一把双刃剑,若剂量不足,短期获益可能不显著。因此,达尔西利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数据,十分不易。同时,也想请罗婷教授谈谈,在DAWNA-A研究中有哪些特别值得关注的要点?


罗婷教授:DAWNA-A研究是一项备受关注的临床试验,首要原因在于该研究是一项纳入100%中国人群的Ⅲ期研究,弥补了既往CDK4/6i临床数据以欧美人群为主的不足,更贴近中国患者的疾病特征和诊疗需求,让中国患者未来应用该治疗方案更有信心。与此同时,在入组人群选择上,DAWNA-A更聚焦于高危的患者,具体表现为对于1- 3个ALNs的患者,将Ki-67≥30%设定为入组标准1,区别于其他CDK4/6i研究中常用的Ki-67≥20%的标准,更加贴合中国患者初诊分期晚、风险较高的疾病特点。同时,≥4个ALNs的患者占比超70%,且各亚组均显示出治疗获益趋势1。目前,DAWNA-A 研究成果已迅速进入CBCS指南相关推荐方案讨论中。未来在临床实践中,达尔西利究竟适用于哪些患者,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期待。


李俊杰教授:临床试验中入组标准的制定十分关键,入组人群范围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的精准性。临床医生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往往需要更明确的指导,如果入组人群过于宽泛,适用人群界定就会模糊,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危险因素边缘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并与患者沟通。请问邱鹏飞教授,对于DAWNA- A研究的入组标准以及其对中国临床实践的意义有何看法?


邱鹏飞教授:DAWNA-A研究成果的公布,更加贴合中国临床实践需求。在入组人群选择上,该研究纳入了更多绝经前和围绝经期的乳腺癌患者,这与中国的临床实践更为贴近,有助于解答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正如刚刚提到的,研究中入组的高危患者比例较高,尤其是≥4个ALNs的患者,其占比达77%左右1。此外,在亚组分析中,1~3个ALNs患者的HR值横跨11,对于这部分相对风险较低的患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有望展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如此,DAWNA-A研究还将新辅助治疗后未达病理完全缓解(non-pCR)且1~3个ALNs患者纳入其中1,这部分患者在既往使用CDK4/6i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DAWNA-A研究结果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指标。在疗效方面,无论是主要研究终点的iDFS,还是评估整体复发风险的DFS、DDFS,均显示出良好的获益趋势1,很好的证实了达尔西利联合治疗在早期辅助治疗阶段的临床价值。


Part 3

CDK4/6i辅助治疗适用人群特征探讨



李俊杰教授:结合邱教授刚才提到的关于绝经前人群、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精准分层,请问邱鹏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哪些患者更能从CDK4/6i(如达尔西利)辅助治疗中获益?是否有特定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可用于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邱鹏飞教授:当前临床实践中,CDK4/6i辅助强化治疗的人群选择主要基于研究入组标准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如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等危险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在生物标志物层面,除Ki-67尚缺乏统一且明确的生物标记物用于指导CDK4/6i辅助强化治疗的选择,仍需在DAWNA-A这些临床试验中的探索性研究数据来填补这一空白。


与此同时,生物标记物在CDK4/6i辅助强化治疗中的应用仍需更多探索,其筛选与指导作用的明确对于精准治疗至关重要,比如在那些1~3个ALNs转移但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生物标记物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是否选择CDK4/6i辅助治疗的提示;抑或在≥4个ALNs转移的患者中,生物标记物也可能帮助我们作出个体化决策。现阶段,借助新辅助治疗平台或许可以帮助早期筛选出哪些患者可能从CDK4/6i中获益,从而优化治疗方案。


李俊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除了绝经前状态、年龄等临床特征外,Ki-67作为细胞增殖指数的关键指标,其临界值设定(如 20% vs. 30%)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结合这一现状,请问郝春芳教授,您认为Ki-67与CDK4/6i的预后是否相关?又如何看待其作为生物标记物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郝春芳教授:Ki-67作为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关键指标,其临界值设定(如 20% vs. 30%)在临床应用中一直存在争议,核心矛盾在于不同临界值的病理评估一致性差异。相比之下,30%作为临界值时,病理医生的评估一致性更高,其对复发风险的预测稳定性也更强。因此,DAWNA-A研究选择Ki-67≥30%作为入组标准1,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既能覆盖更广泛的高危人群,也便于临床医生形成治疗决策共识


从临床实践角度看,若患者其他风险因素较低,但Ki-67≥30%,仍需综合评估其获益与不良反应风险,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再作出治疗决策。此外,结合晚期乳腺癌研究的经验,新的研究以及新型药物为早期患者带来治愈希望的同时,需警惕过度治疗的风险。随着未来更多数据的积累,尤其是关于耐药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精准地获益人群,进一步优化CDK4/6i的临床应用。


总体而言,DAWNA-A研究纳入人群较广泛,其核心危险因素聚焦于临床病理指标(如淋巴结转移数目、组织学分级)、年龄及绝经状态等,这些指标为早期患者提供了精准分层的依据。DAWNA-A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无论是全人群还是亚组人群,均显示出一致的获益趋势1。基于此,临床实践中可依据该研究结果,与符合入组条件的全人群患者探讨药物强化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实现更精准的早期干预。


李俊杰教授:基于刚刚提到的入组人群的特征,DAWNA-A研究最突出的就是聚焦了100%的中国人群1。因此,请罗婷教授分享一下,您认为CDK4/6i(如达尔西利)在中国人群与国际人群中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罗婷教授:既往新药研究多在欧美开展,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的入组比例较低。即使有桥接研究,总体数据仍不够充分。DAWNA-A研究体现了达尔西利联合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适应性,既往在DAWNA-1和DAWNA-2研究中,已证实达尔西利在中国患者中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这一优势5,6,本次DAWNA-A研究结果也显示,达尔西利联合治疗引发的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达尔西利组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3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无4级 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1,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达尔西利联合治疗在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肝脏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考虑到中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的特点,这一安全性验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外,中国乳腺癌患者相对年轻,绝经前和围绝经期患者比例较高,这一特点在DAWNA-A研究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中也有所体现,DAWNA-A研究纳入3206例绝经前及围绝经期患者,占总人群的60.8%1,更加契合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轻化的流行病学特征。


与此同时,正如郝春芳教授刚刚提到的,DAWNA-A研究巧妙地结合了其他CDK4/6i 辅助强化治疗研究的设计思路,在达尔西利治疗剂量为125 mg,治疗时长为2年的设定下,整体疗效数据仍旧表现得十分优异,且导致停药以及减药的不良事件发生比例均较低,既保证了疗效,又确保了安全性,2年的治疗时长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依从性。综合来看,达尔西利联合治疗在HR+/HER2-早期辅助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成本效益,其在早期辅助治疗中所体现的血液学毒性,由于乳腺癌内科以及外科医生的相关管理经验较丰富,所以整体血液学毒性较易管理且可控性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DAWNA-A研究的主要结果,达尔西利早期乳腺癌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受理,期待该适应证可以尽快纳入医保目录,一旦进入医保,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Part 4

DAWNA-A研究的启示

与HR+/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李俊杰教授:请邱鹏飞教授谈谈DAWNA-A研究为HR+/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带来了哪些启示?


邱鹏飞教授:未来,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探索,一方面,DAWNA-A研究已证实达尔西利整体安全性可耐受可控,未来,可考虑在真实世界中探索延长达尔西利联合治疗用药时长(如从当前的两年延长至三年)是否能带来更多获益。另一方面,在缺乏足够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来精准筛选能从达尔西利联合治疗中获益患者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探索借助新辅助治疗的平台,通过短期的Ki-67的筛选,来识别出那些高危的、可能从达尔西利联合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此外,达尔西利与其他新型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通过这些探索,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HR+/HER2-乳腺癌治疗的策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李俊杰教授:正如邱鹏飞教授提到的,新辅助治疗以及用药时长值得进一步探索,我们团队也一直在开展CDK4/6i在新辅助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请问郝春芳教授以及罗婷教授,对DAWNA-A研究的应用前景以及HR+/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有何看法


郝春芳教授:达尔西利作为我国原研药物,为中国研究者开展临床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其一,需要进一步探究达尔西利的相关研究如何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紧密结合,目前,HR+乳腺癌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众多,但存在研究终点不统一、结论差异大等问题。若达尔西利在乳腺癌早期辅助治疗的适应证获批,可为新辅助治疗探索及两者联合应用奠定基础,避免因辅助治疗无适应证导致的患者治疗连续性不足。其二,如何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出从达尔西利联合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也是未来研究的关键,可以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或其他分子特征,进一步明确获益人群。此外,与放疗联合的可能性目前受CDK4/6i血液学毒性的影响,临床与放疗联合应用较少,但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质子放疗对血象影响较小),未来可探索毒性更低的放疗技术与CDK4/6i的联合使用,为高危患者提供更综合的治疗策略。


罗婷教授:从统计学分析角度看,DAWNA-A研究在样本量设计时参考了其他CDK4/6i相关研究,其预设风险比(HR 值)为0.7591,与同类研究在主要终点iDFS的HR值(约0.75)7,8接近,但DAWNA-A研究实际呈现的HR值更优,且其两年iDFS的绝对值和δ值(组间差异绝对值)均较优。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DAWNA-A研究入组了更高危人群,如分期更晚、淋巴结转移更多的患者,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具临床意义。


在未来临床应用中,DAWNA-A研究的数据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于研究中展示的疗效和安全性,2年的辅助治疗时长已证实能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获益1,所以在考虑将治疗时长延长至3年时,需谨慎评估必要性。当然,对于部分特定高危患者群体,是否需延长治疗时长,仍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持。


李俊杰教授:DAWNA-A研究作为一项样本量超5000例的Ⅲ期研究1,为多维度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尤其在生物标志物等科研领域,有许多关键的视角可供进一步挖掘。未来,期待该研究可以通过持续的随访,后续能不断产出新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指导与帮助


屏幕截图_30-6-2025_15454_mp.weixin.qq.com.jpg


参考文献
1.Zhi-Ming Shao, et al. 2025 ASCO. Abstract 515.
2.N Engl J Med 2017; 377(19): 1836-46.
3.Nat Med 2021; 27(11): 1904-9.
4.Lancet Oncol 2023; 24(6): 646-57.
5.Xu B, et al. Nat Med. 2021;27(11):1904-1909.
6.Zhang P, et al. Lancet Oncol. 2023 Jun;24(6):646-657
7.Rastogi, P, et al.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42(9): p. 987-993.
8.Gabriel N, et al. 2023 SABCS GS03-0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