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
1. 病例资料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49岁。2024年8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干咳,无
既往史:
辅助检查:
2024年10月15日来我院我科就诊,进一步完善胸
10月16日行CT引导下
免疫组化示:CK7(+);CK20(-);Villin(-);TTF-1(部分+);NapsinA(灶+);P40(少许+);CDX-2(-);Ki-67(20%+);c-met(1+)。PD-L1:5%。
10月24日基因检测:EML4-ALK融合。
临床诊断:
最终诊断为肺腺癌IV期(T2N2M1),EML4-ALK融合突变,PD-L1 5%。
初诊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肾上腺转移灶及脑转移灶情况如下:
2. 治疗决策
该患者最终诊断为肺腺癌IV期,EML4-ALK融合突变,PD-L1 5%。根据2024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ALK融合晚期NSCLC目前国内获批的药物有
III期CROWN研究评估了洛拉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2],296例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洛拉替尼组(每日一次100 mg,n=149)或克唑替尼组(每日两次250 mg,n=147)。主要终点为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PFS、颅内进展时间(IC-TTP)、总生存期(OS)和二次无进展生存期(PFS2)。5年随访后,洛拉替尼组的中位PFS仍未达到,而克唑替尼组为9.1个月(HR,0.19;95% CI,0.13-0.27);洛拉替尼组的中位IC-TTP尚未达到,而克唑替尼组为16.4个月(HR,0.06;95% CI,0.03-0.12)。洛拉替尼一线治疗晚期ALK阳性NSCLC的中位PFS超60个月,是目前晚期NSCLC领域报告的最长PFS,在肺癌诊疗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考虑患者有脑转移,同时基于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优异表现,我们选择给予患者一线使用洛拉替尼。
CROWN研究PFS
3. 治疗效果
患者于2024年10月21日开始小脑病灶放疗,具体为:DT=45Gy/15F,并于10月26日开始口服洛拉替尼100mg qd。口服靶向2月后第一次疗效评估即达到部分缓解(PR),口服靶向4月后第二次疗效评估见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仍继续缩小,肾上腺转移灶完全消失。整个治疗过程中,口服洛拉替尼2月时出现短暂的下肢
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肾上腺转移灶及脑转移灶疗效评估情况具体如下:
4. 总结与思考
患者肺腺癌IV期(T2N2M1),EML4-ALK融合突变,一线治疗选择ALK TKI。目前多种ALK TKIs已在不同国家获批用于ALK阳性晚期转移性NSCLC的一线治疗,如何选择哪一种ALK TKI作为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疗效(ORR、PFS、OS)、安全性、生活质量、证据级别、耐药情况、患者临床特征(是否脑转移、融合变异等)以及经济情况等因素。
支持洛拉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优选的理由如下:(1)一线使用洛拉替尼的PFS HR值最低,保守预测中位PFS1最长,且优于一线二代TKI序贯治疗的PFS1+PFS2;(2)持久控制脑转移及预防脑转移:改善颅内进展时间(HR 0.07),1年中枢神经系统(CNS)进展率仅2.8%;(3)对EML4-ALK v3的抑制效果强;(4)不良反应可管可控,停药率仅7%,QoL较基线改善;(5)序贯治疗增加洛拉替尼的耐药性,导致疗效降低。
支持洛拉替尼应保留在后线使用的理由如下:(1)真实世界研究显示,ALK阳性NSCLC的OS可达7年,相比于较长的OS,延长PFS的重要性相对较低;(2)后线治疗可以弥补一线治疗选择的PFS差异,序贯顺序并非关键;(3)基于洛拉替尼的强效颅内活性,可视其为“全脑
截至目前,尚缺乏直接比较洛拉替尼与二代ALK TKI作为ALK阳性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疗效的临床试验。本病例在综合评估患者疾病特征、药物结构优势、及关键临床研究证据后选择洛拉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同时辅以局部脑部放疗。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对洛拉替尼反应迅速且持续。首次疗效评估即达PR,后续评估显示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持续缩小,肾上腺转移灶完全消失。颅内病灶经放疗及洛拉替尼联合干预后亦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耐受性总体良好。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