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SCO·寰宇 | Terufumi Kato教授:从围术期靶向治疗优化、新型药物突破、AI融合创新揭示精准医疗新趋势
2025-06-13 来源:医脉通胸部肿瘤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5月30日-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作为肿瘤学领域的国际盛会,ASCO年会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临床专家与科研团队,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创新疗法、展望未来趋势。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日本神奈川癌症中心Terufumi Kato教授分享大会上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及未来探索趋势。


屏幕截图 2025-06-13 075150.png


医脉通:对于可手术的EGFR/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本次会议在围手术期靶向治疗(新辅助或辅助)方面提供了哪些关键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其成为新的标准治疗?


Terufumi Kato教授:

对于可手术EGFR/ALK阳性NSCLC患者的围手术期靶向治疗,已有多项重要研究提供了许多循证依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ADAURA研究(EGFR-TKI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和ALINA研究(ALK-TKI阿来替尼辅助治疗)。


本次ASCO会议公布的NeoADAURA研究,为肺癌新辅助治疗领域补充了新的证据。该研究评估了可手术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接受新辅助奥希替尼±化疗和单纯化疗的疗效差异,其主要终点——主要病理缓解(MPR)率取得了阳性结果。结果数据显示,奥希替尼+化疗组(26%)和奥希替尼单药组(25%)的MPR率显著优于安慰剂+化疗组(2%),比值比分别为19.8(p<0.0001)和19.3(p<0.0001)。


然而,尽管该研究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MPR率,我们仍需关注如何延长术后疗效。该方案的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仅为2周,而ADAURA研究表明,术后辅助奥希替尼治疗需持续3年才能改善长期生存。短期的新辅助治疗能否转化为生存获益,仍需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数据支持。但毋庸置疑,NeoADAURA研究为围手术期靶向治疗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医脉通: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持续深化,在今日的会场中,有哪些新型ADC或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数据令您印象深刻?这类新型疗法在肺癌患者中的潜力如何?


Terufumi Kato教授:

在本次会议中,多款创新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小细胞肺癌领域,tarlatamab备受瞩目。这是一种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根据DeLLphi-304研究的结果,tarlatamab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二线化疗,有望成为小细胞肺癌后线免疫治疗的新标准。


然而,针对奥希替尼治疗失败的EGFR突变患者而言,靶向HER3的ADC药物Patritumab deruxtecan(HER3-DXd)的结果未达预期,这提示生物标志物筛选的重要性。令人欣慰的是,来自中国团队的多项ADC研究带来了好消息,目前已有3-4种靶向TOP2的ADC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但同样强调了精准人群选择的必要性。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以优化ADC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医脉通:基于今年ASCO的最新研究进展,您认为未来肺癌研究的探索趋势将倾向有哪些方向?


Terufumi Kato教授:

在我来看来,本次ASCO会议揭示了肺癌研究的两大前沿趋势。


其一,人工智能(AI)在诊疗决策中的角色日益凸显。例如,基于AI的TOP2生物标志物检测已在会议上通过口头报告展示,其阳性结果虽需进一步验证,但这预示着AI可能在未来2-3年内在某些临床决策中起到辅助甚至主导的作用。


其二,患者倡导(Patient Advocacy)在欧美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而在亚洲地区(如日本、中国),医患协作网络的构建仍需加强。


因此,“AI驱动的精准医疗”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将成为未来肺癌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