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的隐形守护者:揭秘维生素D的关键作用
2025-05-2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维生素D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维生素D是一种的脂溶性维生素,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但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它具有更广泛的作用,尤其是在肠道健康方面。动物和人类研究均表明,维生素D水平低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相关,包括炎症性肠病(IBD)、憩室炎、结直肠癌和肝病。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水平对胃肠道健康的影响,并强调了临床医生进行恰当评估以及在必要时给予最佳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对肠道的生物学效应


维生素D在皮肤经阳光照射后合成,随后被运输到肝脏和肾脏转化为生物活性形式。尽管饮食摄入和补充剂对维生素D状态有所贡献,但阳光仍是主要来源。


维生素D缺乏被认为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损害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并使个体易患各种肠道疾病。


在肠道中,维生素D与免疫细胞中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这些受体在免疫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影响调节炎症、细胞增殖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迁移/转移的基因功能。维生素D受体还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调控。


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粪便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憩室炎


憩室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其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研究显示,较高的诊断前维生素D水平与憩室炎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季节性阳光暴露的差异可能起到一定作用,证据表明,生活在低紫外线地区的人群相比高紫外线地区,憩室炎、憩室脓肿和结肠切除术的发病率更高。


结直肠癌


最近一篇综述论文强调了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之间的显著关系。维生素D水平低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发病率增加以及预后较差相关,而较高水平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部分归因于Sirtuin蛋白家族,特别是Sirtuin 1,它在DNA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国家队列研究一致表明,充足的维生素D饮食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IBD


鉴于维生素D与炎症之间的关联,其成为IBD的一个合理风险因素。维生素D缺乏在IBD患者中很常见,约4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5%-100%的克罗恩病患者受其影响。


数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不仅是活动性IBD的后果,还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潜在机制包括微生物变化、炎症/细胞因子上调、黏膜完整性受损和免疫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是维生素D血清水平低引起的。在临床上,低维生素D水平与更高的疾病活动度、更高的手术风险、较差的治疗反应以及更高的复发率相关。


2023年一篇Cochrane综述发现,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临床复发,但由于证据质量有限,对临床反应或生活质量终点总体无显著影响。


肝病


在维生素D不足与肝病的相关性方面,数据最为有力。维生素D缺乏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尤为普遍,尤其是在代谢受损个体中。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能作为一种抗纤维化和抗脂生成剂具有潜力。


剂量和补充


大多数专家认为维生素D水平<50 nmol/L表示可能存在不足,<30 nmol/L表示可能缺乏。然而,内分泌学会最近的建议并未明确指出用于定义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具体水平。


维生素D主要有两种膳食形式:D2(主要存在于植物和真菌中)和D3(动物来源)。尽管两者都有助于提高总体维生素D水平,但后者在提高血清水平方面显著更有效。建议检测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形式,即1,25-二羟基维生素D(1,25(OH)2D),以更准确地识别缺乏情况。


尽管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仍是核心建议,但对于尽管如此努力水平仍不充足或被认为风险特别高的患者,可能需要补充剂。


证据支持每日补充高达2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最好是维生素D3,以预防和/或治疗维生素D缺乏。根据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即使在基线时维生素D状态已充足的个体中,连续几年补充如此剂量也没有显著的安全性问题。对于普通成人人群,每日补充2000 IU可被视为一种简单、有效且安全的剂量,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维生素D缺乏。


然而,内分泌学会的最新建议并不推荐经验性补充和/或常规筛查,除非针对某些人群,例如患有骨质疏松症、吸收不良或高风险糖尿病的人群;年龄≥75岁的人群;或1-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总结


维生素D缺乏极为常见,在某些种族或高风险人群中几乎绝对存在。尽管内分泌学会的最新指南建议反对常规补充,但并未具体涉及在患有或有胃肠道疾病风险的人群中的应用。鉴于低维生素D水平与炎症和/或肿瘤性疾病之间的强烈关联,以及补充剂的极低风险,临床医生应考虑将其作为胃肠道疾病管理和风险降低策略的一部分,进行针对性检测或经验性治疗。


参考文献
1.David A. Johnson. The Overlooked Link Between Vitamin D and GI Health. Medscape. May 20, 20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