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教授丨告别不适,拥抱精准,舒适化内镜引领消化道早癌诊疗革命
2025-05-26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2025年5月23-25日,由湖北病理生理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承办的“2025年同济消化及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同济消化内镜3E技术配合护理研修班”在湖北武汉盛大召开。作为大会重要分论坛之一,“消化道早癌内镜微创治疗论坛”积极推进消化内镜舒适化诊疗发展,尤其是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等新型镇静药物的临床应用优化,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梅教授,就本次同济消化及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创新亮点、我国消化道早癌诊疗领域突破性进展及消化内镜舒适诊疗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Q1:本次同济消化及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对于推动消化领域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发展,预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刘梅教授本次学术研讨会亮点众多,会议形式多样,设置了早癌诊疗、舒适化内镜、新技术演示等多个分论坛,无论参会者研究方向、职业发展需求是什么,都能找到契合自己的内容。此外,会议内容设置既紧跟学术前沿又贴近临床实际,全方位覆盖了消化领域前沿热点,包括早癌诊断规范更新、舒适诊疗新进展,胆胰子镜,包胆取石术等,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本次会议还邀请了众多两会常委和委员等国内消化和消化内镜领域的顶尖权威专家,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学术报告,让会议学术交流更具前沿的专业深度。这些丰富多元的亮点将切实推动学术与临床的发展。


本次会议通过研讨会方式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打破了地域与学科的壁垒,让医学同仁们能够充分的交流想法,会议建立的跨区域经验交流渠道,让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能传播开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让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会议还安排了规范化技术演示和操作解读,有助于医生提高内镜操作水平和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误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另外,会议积极推进消化内镜舒适化诊疗发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促使医疗机构增加设备技术投入,推动相关技术研发改进,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让消化领域医疗服务更高效、更人性化。



Q2:近年来,同济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诊疗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提升患者诊疗舒适度与效率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


刘梅教授近年来,同济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诊疗方面有不少突破,尤其在提升患者诊疗舒适度与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实践。科室广泛采用高清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通过增强消化道黏膜表面结构的可视化程度,显著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同时,在内镜微创治疗方面,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实现早期胃癌的精准切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治疗安全性。


此外,在诊断流程优化和技术创新方面。科室建立了标准化的消化道早癌诊断流程,通过风险评估精准筛选高危人群,继而结合色素内镜、超声内镜等技术进行多层次评估,并严格规范病理诊断流程,确保诊断准确性。同时,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通过分析内镜图像数据,辅助医生快速识别早期病变,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长期以来我们还从多个方面对消化内镜舒适诊疗进行了探索实践,如药物的优化应用。在无痛内镜检查中,采用新型镇静药物可使患者对检查的耐受度和舒适感明显提高,从而让更多患者愿意接受早癌筛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另外,我们也推行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组建由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病理科、肿瘤科、普外科等医护人员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一站式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优化诊疗流程。



Q3:国家推行早诊早治,消化内镜舒适诊疗对提高患者筛查依从性和诊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哪些技术或药物的进步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否结合案例分享您的体会?


刘梅教授部分早癌病变因形态改变不明显易漏诊,而高清内镜、窄带成像(NBI)与放大内镜等技术发展与应用显著提高了图像分辨率,如高清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细微结构,窄带成像技术能突出黏膜表面血管和腺体形态,放大内镜则可进一步将观察细节放大数十倍,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早癌识别能力。临床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体检患者,采用普通白光内镜进行初筛时不一定能发现非常细小的病变,但通过NBI和放大内镜检查,往往可以在消化道里面会发现<1公分的微小病变,且能够观察到黏膜表面的血管以及腺管结构的变化,可以做精准活检,最后经过病理确诊诊断非常早期的肿瘤。


此外,药物的发展也对消化内镜舒适诊疗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传统镇静药物在使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起效时间不稳定、苏醒周期较长,且对部分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可能产生一定抑制作用,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顾虑,也对医生的用药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新型镇静药物的应用,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因此我们消化内镜医生在操作检查过程当中,也可把注意力就放在诊查上。



Q4:新型镇静药物(如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因其起效快、安全性良好等特点受到关注。从您的临床经验看,这类药物在优化无痛内镜体验和医疗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特价值?


刘梅教授无痛内镜检查需要镇静药物的辅助,让患者保持比较安静稳定的状态。近年来,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少的新型镇静药物如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逐渐受到关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优化无痛内镜体验和医疗资源利用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首先,从患者角度出发,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具有起效快和苏醒迅速的特点,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能快速进入舒适状态,并在检查结束后迅速恢复清醒,减少了等待时间和术后不适感。而且与传统镇静药物相比,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轻,在合并心肺功能疾病、高龄、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使用安全性更高。过去因基础疾病被视为 “不适合无痛内镜” 的患者,如今通过新型镇静药物的应用,能够安全接受检查,扩大了无痛内镜的适用人群。


此外,从医疗资源角度来看,新型镇静药物应用明显的提高了诊疗效率。传统镇静药物起效慢、苏醒时间长,导致整个检查过程耗时较长。而新型镇静药物起效快、苏醒也快,使得内镜检查的总时间明显缩短,内镜中心的日均检查量显著提高,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检查和诊断。其次,新型镇静药物还能减少人力成本。传统镇静药物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比如低血压、呼吸抑制等,需要医护人员花费额外的时间来护理和观察患者。而新型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减少了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额外护理和观察时间,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Q5:结合我国消化道早癌(尤其是胃癌)的诊疗现状,您认为未来在提升早诊早治水平方面还有哪些关键突破点?对于内镜医师的培养和舒适诊疗的普及,您有哪些建议?


刘梅教授我国是消化道早癌高发国,特别是胃癌。目前对于胃癌的早诊早治未来的关键突破点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优化筛查策略,让高危人群“应筛尽筛”。目前我国消化道早癌筛查覆盖率还不高,很多高危人群没有定期检查的意识。未来,可以借助大数据,如结合电子健康档案、体检数据,精准识别高危人群,主动推送筛查建议。同时,推广“人工智能+内镜筛查”,通过AI辅助基层医生快速发现可疑病变,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是技术创新与基层推广。研发更灵敏、便捷的早癌标志物检测技术和更精准的内镜成像技术,以便更早、更准确地发现早癌。同时,优化内镜治疗技术,提高复杂病变的切除成功率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把先进技术推广到基层,让全国更多地方的患者都能受益,避免患者跨区域奔波。


另外,对于内镜医师的培养,首要任务是制定全国统一的内镜医师培训标准,明确不同阶段医师的技能考核指标。同时,多开展学术交流、进修学习和实操培训班,让年轻医生提升实操技能,扩大专业人才储备。另外,内镜医师需强化“早癌意识”,通过学习病理、影像知识,提高对早期病变的敏感度,提升全程管理能力。最后,在舒适诊疗普及方面,首先要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推广舒适诊疗的理念,促进患者和医生的“双向接受”。同时,推进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南的制定,确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最后,加大对新型镇静药物和舒适诊疗设备的投入,为舒适诊疗的普及提供物质保障。


1748264596888460.png

武汉同济医院 刘梅教授

主任医师

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消化内镜学会 副主委

武汉市消化内镜学会 副主委 

武汉市消化内镜分会ESD学组组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早癌诊治技术与器械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内镜学组成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