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血液透析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其设备、膜材料及治疗模式不断革新,血液净化效率显著提升。然而,当前血液透析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期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肾内科主任马迎春教授,就血液透析临床痛点、并发症管理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探讨,以期为优化血液透析治疗策略提供专业见解。
医脉通:近年来,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液透析患者数量随之增长,请您谈一谈目前我国血液透析领域面临哪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马迎春教授: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持续攀升,这一趋势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CKD患病率约为10%,而老年人群患病率已超过30%。除年龄因素外,
目前我国的肾脏替代治疗主要包括血液透析、
医脉通: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您能否简单讲讲透析血管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呢?
马迎春教授:
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肾脏功能低下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包括透析中的低血压、
除临床并发症外,血液透析患者的功能障碍同样不容忽视,包括生理功能下降、心理认知功能障碍及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多方面问题。透析患者长期不运动的状态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心肺耐力降低等生理功能下降,同时易出现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减退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针对这些功能障碍,系统化的功能障碍评估及多维度的康复干预至关重要。肾脏病的康复治疗是整合临床医疗、患者教育、饮食管理、运动训练、心理干预、营养指导及社会支持的综合干预方案,旨在全方位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最终,康复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更重要的是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角色。
医脉通:在推动血液净化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您如何看待创新与技术革新的作用?有哪些技术或新方法正在或即将被应用于血液净化领域?
马迎春教授:
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在近3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回顾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血液透析技术主要局限于低通量模式,清除效率有限。而如今,随着医学材料的不断更新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多种创新型血液净化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高通量血液透析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诊疗技术与血液透析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血液净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构建智能化居家血液透析系统,患者可实时上传治疗参数,医疗团队则依托云平台进行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