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索引: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自杀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目前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诊疗和管理缺乏有针对性和全面规范的指导。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基于循证证据,结合专家组的临床实践经验,经反复讨论形成《成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涉及自杀行为的评估与分级、治疗、随访管理等方面。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精神科杂志》2025 年第 5 期。
评估方面,共识推荐对所有抑郁症患者均须进行全面和持续的自杀风险评估,重点明确自杀行为严重程度,了解患者自杀的危险和保护性因素,以确定自杀风险等级,为制定安全干预计划及临床管理措施提供依据(A 级推荐,即“优先建议”;下同)。自杀行为评估中,临床精神科访谈可直接询问患者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或未遂,明确患者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自杀计划或准备实施自杀的范围,自杀手段的可用性和致命性,实施自杀计划的坚决程度(A 级推荐)。
对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特征、临床症状、社会关系等危险和保护性因素,以辅助估计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等级(A 级推荐)。在临床访谈评估的基础上,推荐使用经过信效度验证的精神疾病诊断性量表、抑郁症评估量表和自杀行为相关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和记录(B 级推荐,即“建议”;下同)。根据对患者目前自杀行为的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 2 个风险等级(A 级推荐)。
临床处理方面,共识推荐根据患者的自杀行为风险等级,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采取临床处理建议,包括制定和实施安全计划、选取合适的治疗环境、制定个体化临床治疗方案,以及进行规律随访(A 级推荐)。对于自杀行为风险较低的患者,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具有相似的疗效,可作为首要选择(A 级推荐)。针对自杀行为高风险的患者,在口服抗抑郁药基础上,可联合
具体而言,对于不同自杀行为风险等级的成人抑郁症患者,口服抗抑郁药均作为初始治疗推荐,在用药的最初 2~4 周,密切监测自杀风险(A 级推荐)。对于有自杀行为的成人抑郁症患者,推荐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与口服抗抑郁药合并使用,用于快速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在处方前应评估每位患者的滥用或误用风险,仅供鼻腔喷雾给药;推荐使用剂量为 84 mg,每周 2 次,持续给药 4 周,根据耐受性,剂量可减少至 56 mg,每周 2 次。可基于临床症状考虑锂盐作为增效治疗,锂盐的目标剂量 600-1 200 mg/d,治疗血清水平 0.5~0.8 mmol/L。第 2 代抗精神病药可作为抗抑郁药的增效治疗,用于改善抑郁症状,特别是在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患者中;通常使用较低剂量。苯二氮䓬类药可用于短期(最长4~6 周)辅助治疗,以改善焦虑和
在高自杀风险成人抑郁症患者中,推荐 MECT 与口服抗抑郁药联合使用,用于快速改善症状,需要对治疗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充分患者和家属告知;MECT 急性期治疗一般 6~12 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根据症状和患者的接受程度,在其他有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基础上,考虑使用 rTMS 联合治疗。常规 rTMS 每次进行 20~40 min,疗程每周 5 d,持续 4~6 周。对于严重程度较轻且自杀风险较低的抑郁发作,心理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高自杀行为风险抑郁症患者中,建议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联合使用。
随访方面,针对伴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需持续密切监测其自杀风险,建议进行至少持续 12~24 个月的定期随访和沟通(C 级推荐,即“一般建议”)。
专家组指出,共识有望对临床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但不应取代临床判断。在为确定对大多数伴自杀行为成人抑郁症制定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时,应仔细权衡个体风险和获益。
更多信息详见共识全文:《成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