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停药后是否会复发?预测指标研究进展|EASL 2025
2025-05-14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慢乙肝 生物标志物

导语


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中,停药后复发问题始终备受关注。准确预测复发风险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年会(EASL 2025)近日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本次大会上公布了多项关于慢乙肝停药后复发预测指标的研究,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本文整理要点研究,以供参考。

 

HBV RNA在预测核苷(酸)类似物开始和停药后复发风险中的作用

(SAT-256)

 

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CHB患者中安全停药核苷(酸)类似物(NUCs)仍然具有挑战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在预测NUCs开始和停止治疗后复发风险中的潜在作用。

 

研究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3年9月,研究前瞻性纳入了133例未接受NUCs治疗的CHB患者作为队列1,以及45例接受NUCs治疗且符合停药标准的CHB患者作为队列2。研究了包括定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qHBsAg)、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和HBV-RNA在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同时分析符合中国台湾地区健康保险指征的抗病毒治疗(队列1)以及停用NUCs后复发(队列2)相关的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队列1和队列2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3.4岁和58.9岁。队列1中有132/133(99.2%)的CHB患者为HBeAg阴性,队列2中有13/45(28.9%)的CHB患者为HBeAg阳性。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HBV-DNA与HBV-RNA高度相关(r=0.795,p<0.001),而qHBsAg与HBV-RNA呈中度相关(r=0.485,p<0.001)。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7.8个月期间,队列1有18例(13.6%)HBeAg阴性CHB患者符合健康保险抗病毒治疗条件。基线HBV-RNA≥3 log(copies/mL)与进一步抗病毒治疗的风险相关(HR=2.910,p=0.047)。在中位随访时间为21.2个月期间,队列2中有36例(80%)患者出现病毒学复发,31例(68.9%)患者在停用NUCs后出现临床复发。EOT时HBV-RNA≥3 log(HR=2.258,p=0.025)以及停药3个月时HBV-RNA≥3 log(HR=2.227,p=0.021),以及停药3个月时HBcrAg≥4 log(U/mL)(HR=2.558,p=0.009)与病毒学复发相关。相比之下,EOT时HBcrAg≥4 log(HR=4.494,p<0.001)以及停药3个月时HBcrAg≥4 log(HR=9.349,p<0.001)是与临床复发相关的因素。HBV-RNA和HBcrAg水平的组合显著区分了治疗后的复发风险,且预测模型在停药3个月时的预测效能优于EOT时。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在停用NUCs后,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在有无停药复发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HBV-RNA水平可预测NUCs治疗启动或治疗后复发的风险。HBV-RNA和HBcrAg的联合应用可用于识别可安全停用NUCs治疗的患者。

 

高FIB-4指数预测抗病毒治疗停止后出现临床复发的CHB患者的肝功能失代偿

(SAT-293)

 

研究背景和目的

有限疗程的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可促进HBsAg血清清除以达到功能性治愈。然而,在停用NA治疗的患者中,超过30%的患者出现了临床复发[CR,即HBV DNA > 2000 IU/mL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并可能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本研究旨在识别停用NA治疗后肝失代偿的风险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为中国台湾地区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以来在某三级医疗中心停用NA治疗的320例CHB非肝硬化患者,在停药后1、3个月及之后每3个月对其进行监测。出现CR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并追踪其是否出现肝失代偿,或在再次治疗或末次随访时将其删失。收集临床参数和纤维化-4(FIB-4)指数用于统计分析。为验证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利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医学资料库的电子病历进行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并调查其结局。

 

研究结果

总体而言,前瞻性研究纳入320例患者,其中144例(45%)出现CR。这些患者在停用NA之前,接受中位时间为37个月的恩替卡韦(56%)和替诺福韦(31%)治疗。在144例患者中,98例(68%)符合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的停药标准,124例(86%)接受了再次治疗。12例(3.8%)患者出现肝失代偿,与未出现失代偿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的HBeAg状态、HBV DNA、ALT、NA方案、EOT时HBsAg水平以及停药标准的符合情况均相似。出现失代偿的患者巩固治疗时间更长(31.5个月vs.16.5个月,p=0.026),EOT时FIB-4指数更高(1.79 vs.1.10,p< 0.0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EOT时FIB-4指数>1.5(与≤1.5相比)会增加随后肝失代偿的风险(aHR:31,95%CI:4–242,p = 0.001)。

 

此外,在CR时ALT水平较高以及FIB-4指数>4.4(与≤4.4相比)会显著增加肝功能失代偿的风险(aHR:10,95%CI:2–51,p=0.005)。在验证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与原始队列相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地评估了1214例患者。其中,317例出现CR的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7例患者出现肝失代偿。在回顾性队列中证实了之前的发现。

 

结论

EOT时FIB-4指数>1.5有助于识别CR后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的高风险患者,其在停用NA后应接受密切监测;此外,CR时FIB-4指数>4.4的患者风险更高,应及时评估接受再次治疗。


参考文献:

1. Chen-Ta Chi,I-Cheng Lee,Pei-Chang Lee,et al.Role of HBV RNA in predicting nucleos(t)ide analogues initiation and risk of relapse after cessation.EASL.SAT-256.

2. Chun-Hsun Liao,Tung-Hung Su,Chun-Jen Liu,et al.High FIB-4 index predicts liver decompensa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ho develop clinical relapse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cessation.EASL.SAT-29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